阴阴涧底花,落落岭头柏。
苍苍云雾重,渺渺人家隔。
相传葛稚川,烧丹此中宅。
至今丹井间,红泉漱白石。
石上台何高,栖迟合骚客。
新藻洒芙蓉,英辞动金碧。
千载人读书,余也忝后席。
学仙仙未成,知音怀夙昔。
独自抱琴来,慨焉终日夕。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读顾逋书台》,全诗如下:
葛洪丹井而寻唐顾逋翁读书台旧址,
阴阴涧底花,落落岭头柏。
苍苍云雾重,渺渺人家隔。
相传葛稚川,烧丹此中宅。
至今丹井间,红泉漱白石。
石台上何高,栖迟合骚客。
新藻洒芙蓉,英辞动金碧。
千载人读书,余也忝后席。
学仙仙未成,知音怀夙昔。
独自抱琴来,慨焉终日夕。
注释:
- 葛洪(约公元283年—约公元363年):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炼丹家。
- 稚川: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葛洪。
- 红泉:指红色的山泉水。
- 石台:指读书台上的石头。
- 新藻:新的花朵或荷叶。
- 芙蓉:荷花。
- 英辞:优美的文辞。
- 千载人:千年的人。
- 学仙:学习神仙之道的人。
- 仙未成:神仙还未成为自己。
- 知音:懂得欣赏自己才华的人。
- 抱琴来:抱着琴走来。
- 慨焉终日夕:感慨地度过整个傍晚。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视角,描述了对顾逋先生的书房遗址的追寻与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向往,以及对过去文人雅士的怀念之情。
首联“葛洪丹井而寻唐顾逋翁读书台旧址”,点明了主题,即诗人在寻找唐代顾逋先生读书台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葛洪的丹井。这一发现让诗人联想到了顾逋先生,因为顾逋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
颔联“阴阴涧底花,落落岭头柏”,描绘了涧底和岭头的自然景色,以及它们所传达出的宁静、幽远的感觉。这种景象似乎也在暗示着顾逋先生的高洁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诗人通过“苍苍云雾重,渺渺人家隔”进一步描绘了山谷中的神秘氛围和远离尘世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顾逋先生的隐居生活和他所处的环境。
颈联则直接提及了顾逋先生的历史背景,即他曾经在这里烧过丹,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这不仅是对顾逋先生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到了尾联,“新藻洒芙蓉,英辞动金碧”,诗人通过描绘新绿的荷叶和鲜艳的荷花,以及华丽的文辞,表达了对顾逋先生作品的赞赏之情。而“千载人读书,余也忝后席”则是诗人自己的感慨,他虽然只是后学之人,但仍然希望能继承和发扬顾逋先生的学问和精神。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文化和古人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