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空悲泉下魂,朝来新火暖千门。
相沿南圃游春日,浪迹东山著屐痕。
人坐绿茵芳草地,鸟啼红树杏花村。
钟声半岭萧郎寺,拟觅高僧封榻论。
寒食节空悲泉下魂,早晨新火温暖了千家。
沿袭南边花园赏春景,漂泊东山留下足迹。
人在绿色的草地上坐着,鸟儿在红树上啼叫。
钟声在半岭的萧郎寺中传来,打算找高僧一起讨论。
注释:
- 寒食节:中国古代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禁火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 泉下魂:指介子推死后化为泉水中的精灵。
- 朝来新火暖千门:早晨,新的炉火温暖了千家万户。
- 相沿:沿袭。南圃游春日:在南边的园林里欣赏春天的美景。
- 浪迹:四处流浪。东山:指东晋时期的隐士谢安,他常在会稽东山隐居。著屐痕:留下脚印。
- 绿茵:绿色的草皮。芳草地:美丽的草地。
- 红树:红色的树。杏花村:以杏花著称的村庄。
- 萧郎寺:位于今江西上饶的萧梁(南北朝时期)古刹,因寺庙周围多枫树林而得名“萧郎寺”。
- 拟觅:打算找。封榻论:请人坐在自己的床上谈论问题。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清明登胶州》之一。全诗通过对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寒食空悲泉下魂”,诗人用寒食节这一特定的节日背景,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扫墓祭奠,以示对先人的敬意和缅怀。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同泉水中的精灵一样,无法得到慰藉。
第二句“朝来新火暖千门”,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扫墓祭祀的情景。新火代表着新的希望和活力,寓意着人们在新的一天开始时,为逝去的亲人送上一份温暖,祈求他们的灵魂得到安宁。这里的“暖千门”也反映了社会风尚和文化传统在这一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接下来的两句“相沿南圃游春日,浪迹东山著屐痕”,描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出游的情景。“南圃”指的是南部的园林,而“东山”则是指东晋时期的谢安隐居之地。诗人通过游览南圃和东山,展现了自己在清明时节的闲适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两句“人坐绿茵芳草地,鸟啼红树杏花村”,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绿茵”指的是绿色的草地,“红树”则是指红色的树木。在这里,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杏花村”也体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清明节这一重要节日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中的“钟声”和“萧郎寺”等细节也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