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石上三茅君,曾为讲堂供奉殷。
今日阳春私淑者,何当分策管城勋。
【注释】
江门谒陈文恭公祠因访文恭服玩遗器各赋一首 其四 茅笔:指陈文恭的字,茅,即茅君;笔,即笔公。陈文恭是南宋名臣,他曾任太常博士、秘书少监,为宋高宗所重。
圭峰石上三茅君:圭峰是浙江绍兴的名胜。三茅君,即张道陵、张天师和许逊。张天师就是张道陵的徒弟,道教中人称他为“正一真人”,而许逊则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第一”的神祇。相传他们都是修道之人,在山崖或岩石上修炼,后来升天成仙。
曾为讲堂供奉殷(yīn):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地方,这里指书院。供奉,供奉于神龛,表示尊敬。曾,曾经;殷,兴盛。
阳春私淑者:即孔子所说的“后生可畏”,意思是年轻的学生很有出息。
何当分策管城勋:分策管城勋,指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是东汉时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临邑)人,华歆是沛国(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人,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但性格不同。管宁十分厌恶华歆的趋炎附势,而华歆也厌恶管宁的清高自持,于是管宁离开华歆而去,两人终生未见面。后来管宁听说华歆做了大官,就到洛阳去找,但找不到他的踪影,管宁只好隐居深山,终身不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拜访陈文恭的祠堂并参观文恭遗留下来的文物时,各写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此诗第四首为《茅笔》,描写了文恭的字,表达了对文恭的敬仰之情。
首联:“圭峰石上三茅君,曾为讲堂供奉殷。”
“圭峰石”指的是著名的圭峰塔,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三茅君是指张道陵、张天师和许逊三位道士。他们都是修炼成仙的道士。在山崖或岩石上修炼,后来升天成仙。张道陵是道教中人称他为“正一真人”,而张天师则是道教中“三十六小洞天第一”的神祇。传说他们是修道之人,在山崖或岩石上修炼,后来升天成仙。
颔联:“今日阳春私淑者,何当分策管城勋?”
“阳春”,指孔子,他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有志向的人是可怕的,怎么能知道他将来不会超过现在的你呢?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
颈联:“何当分策管城勋?”
“管城”,是东汉时期平原郡人,因为与华歆同窗共读而闻名。后来管宁离开华歆而去,两人终生未见面。后来管宁听说华歆做了大官,就到洛阳去找,但找不到他的踪影,管宁只好隐居深山,终身不仕。这里的“分策管城勋”意味着管宁会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应有的回报。
尾联:“何当分策管城勋?”
尾联中的“管城勋”指管宁将有机会施展才华并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