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粟灵禽志尾年,中涓大节独无传。
愿君分取冬青泪,并吊同声一杜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其景象特征;抓住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概括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补堂谒六陵补祀谢皋羽王修竹郑朴翁于唐林之次予告心尚有罗陵使不可遗也”,要求是赏析“补堂谒六陵补祀谢皋羽王修竹郑朴翁于唐林之次予告心尚有罗陵使不可遗也”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诗句中的关键词有:补堂、六陵、补祀、谢皋羽、王修竹、郑朴翁、唐林之次、予告、心尚有罗陵、使不可遗也。
【答案】
译文
我为祭祀补堂而拜谒六陵,又补祀了谢皋羽、王修竹、郑朴翁三位忠良之士。他们同为唐朝的忠良之士,如今都辞世了。我在唐林之地,因有他们的嘱托,所以心中仍存有对他们的怀念。然而,他们已逝,使我不能不有所遗憾。愿君能将我的悼念之情,分一半给冬青树,一半与杜鹃鸟一起哀悼。
赏析:
全诗以补堂拜祭谢皋羽等六位忠臣烈士为起兴,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思与哀伤;同时借咏史抒怀,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第一句,诗人在补堂拜祭谢皋羽等六位忠臣烈上。诗人以谢皋羽等人的功绩来映衬自己的抱负。“六陵”,指唐高祖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治、李旦、李治之孙李隆基、李隆杰以及李隆基之子唐睿宗李旦的合葬地。“补祀”,指祭祀。“谢皋羽”,指晋代的谢安。“王修竹”“郑朴翁”,皆指唐代人(具体生平不详)。“唐林之次”,即在唐林墓地。“予告”,指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在江宁任上时所立墓碑上的铭文,意谓“我在此告退”。“心尚有罗陵,使不可遗也”,意为“我心里仍然怀着收复失地的愿望,希望你们不要遗忘。”
第二句,诗人写自己在江宁任上所立碑石上的铭文,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痛心情和对先贤的追忆之情,也流露出对朝廷重用贤才的期望。“罗陵”,今江苏宜兴东北。《旧唐书·陆俟传》载:“俟为御史,劾奏权豪,无所回避,人皆壮之。会赦,俟欲归乡里,诏曰:‘卿虽去职,犹应侍奉阙庭,不宜遽便解印绶而去,朕甚愧卿。’”可知,“罗陵”是诗人故乡。
第三句,诗人借咏史抒怀,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愿君分取冬青泪”,“愿君”指那些忠贞爱国的人。“分取冬青泪”,意思是说,你们这些忠贞的志士们,应当把你们的眼泪分一半给我吧!“冬青”,一种植物。“并吊同声一杜鹃”,意思是说,我也像那杜鹃一样,为你们鸣叫,为你们哭泣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含蓄深沉,既写出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思与哀伤,同时又表现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