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已叹黄农没,遗世羞为汉魏音。
不是羲皇真种子,义熙谁复更关心。
【注释】长白诗人马大钵:即马植,字大钵。读渊明集:指陶渊明的诗作《归去来兮辞》。“义熙”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所定年号,从318年起用为年号。
【赏析】马植在《归去来兮辞》的“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两句后加按语说:“余谓渊明之有斯文,犹人之有口舌也。故其言必发诸己而后止。”意思是说陶渊明的文章是他自己写的,所以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他自己喜欢写文章,而不是由于别人有意教他写好文章。这和陆机的一段话很有些相似,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以为家……或因寄所托,放旷所闻。”这是说,他写作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陆机和陶渊明一样都是文人,他们都是把写作当作一种手段,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他们都把写作看作是一种艺术活动,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大诗人苏轼则说:“退之文如快刀割猪肉,得汁多,但不知肉味如何耳!”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这些评论都表明了他们对于写作的重视。而明代大诗人王夫之则更进一步说:“诗者,人心之所形也;诗者,人意之所发也。”(《姜斋诗话》)他认为诗歌是表现人的心意的一种方式。因此他说:“凡诗皆出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同上)这就是说,一切诗歌都是出自作者的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马植的这一观点是受到陶渊明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却比陶渊明更进了一步。他不仅强调诗歌的创作是出自作者的内心的情感,而且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这一点正是陶渊明所没有的。因为陶渊明虽然强调诗歌创作要出于内心的感情,但是他并没有强调诗歌创作应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