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京华奉手,吊公悼亡,别几何时,惊闻沧海横流,未济终焉摧巨楫;
念浙水系包,屡辜嘘借,凄然此日,独向西湖掬泪,凭高无处哭先生。
【注释】
挽张百熙联:这是为悼念张謇而作的挽联。张百熙(1847—1939),字仲仁,号燕岩,江苏无锡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教育家。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工部主事。后历任湖南按察使、布政使、署理湖南巡抚等职。宣统三年(1907),与谭嗣同等发起组织“中国议会”,创办《中国日报》,并任社长。武昌起义爆发后,拥护共和,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议长。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农林总长、财政总理等职。1920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愤然辞职回乡。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1936年逝世。此诗是为哀悼张謇而作,故以挽联形式表达对张先生的怀念之情。
忆京华奉手:回忆在京时亲手侍奉您。
吊公悼亡:吊唁您,悼念您的去世。公,对人的尊称,泛指先生或长辈。
惊闻沧海横流:突然听到沧海变桑田的消息。沧海,指大海,比喻世事变化极大。
未济终焉摧巨楫: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最终沉没于茫茫大海之中。
念浙水系包,屡辜嘘借:想到浙水流域一带,多次受到您的庇护和资助。浙水,指浙江一带的水域。系包,有保护、庇护之意。
凄然此日,独向西湖掬泪:在今天这样一个悲痛的时刻,独自一人来到西湖边,捧起泪水。
凭高无处哭先生:站在高处,却找不到一个能让您哭泣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是作者对一位已故友人的追思。全联用七言律诗体裁,句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上联回忆在京时亲手侍奉您,吊唁您,悼念您的去世。下联则表达了自己因失去这位朋友而感到的悲痛,以及他对自己曾经得到过他的庇护和资助的感激之情。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这位已故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