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行辇到,人食正荐饥。
呼庚儿女盼,宸游众所依。
村中皆菜色,散去掩柴扉。
救荒先发谷,转漕迅如飞。
两旬无多日,有司报民归。
地丁既已责,私派务全希。
尽力专邦本,留意欲国肥。
麦秋犹可望,黎命其庶几。

【注释】

见泰安等数州县饥民亟命设法赈济:指在泰安等地的数个州县里,因为饥荒而急需官府采取措施来救济。亟命,紧急命令。

东路行辇到,人食正荐饥:东路的行辇已经到达泰安等地,当地百姓正在面临饥饿。荐饥,推荐给朝廷的饥民名单。

呼庚儿女盼,宸游众所依:呼庚,指呼庚县,位于今山东肥城市一带。宸游,指皇帝的出行。众所依,即大众所依赖。

村中皆菜色,散去掩柴扉:村庄里的人们面带菜色,纷纷离开家园,躲进自家的柴门内。

救荒先发谷,转漕迅如飞:为了救灾,先发放了粮食,转运的速度非常快。漕,古代运输粮食的船只。

两旬无多日,有司报民归: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官吏报告说百姓已经回归。

地丁既已责,私派务全希:土地税和丁赋(人头税)都已经收齐,但私下的征派却全部免除。私派,指官府额外征收的赋税或徭役。务全希,全部都希望免除。

尽力专邦本,留意欲国肥: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国家的根本事务,同时关注国家的经济状况,希望能够使国家更加富饶。

麦秋犹可望,黎命其庶几:尽管麦收季节即将过去,但仍有机会看到百姓的生命得到挽救。麦秋,指麦子成熟的季节。黎命,指民众的生命。

【赏析】

诗是一首反映灾区人民生活困境和政府采取赈济措施的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灾区人民的苦难和对政府的期待,同时也展现了政府为解决灾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首句“见泰安等数州县饥民亟命设法赈济”,表达了政府官员们急切地为灾区人民解决问题的心情。他们不仅迅速派出使者前往灾区,还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粮草,以解决受灾群众的生存危机。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在面对灾害时,政府和社会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这也是对当时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一种肯定。

第二句“东路行辇到,人食正荐饥”。描述了东路由京城出发到达泰安等地的情况。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荐饥”是指将饥民向朝廷汇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灾区人民遭受饥饿之苦的同情和关切。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对于政府责任的认识和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呼庚儿女盼,宸游众所依”则描绘了灾民们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的无助与期待。“呼庚儿女”中的“呼庚”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肥城市一带。这里提到的“呼庚儿女”应该是当地的灾民。“宸游”则是指帝王的巡游,这里指的是皇帝的出行。诗人通过描绘灾民们的盼望之情,表达了对皇帝关心民瘼、体恤百姓的期盼。

接下来的句子“村中皆菜色,散去掩柴扉”。进一步展示了灾民们的生活困境。这里的“村中皆菜色”形象地描绘了灾民们因为缺乏食物而面色苍白的情景。“散去掩柴扉”则描绘了灾民们因饥饿无力回家的情景。这些诗句共同表达了灾民们生活的艰难和无助。

最后四句“救荒先发谷,转漕迅如飞”、“地丁既已责,私派务全希”、“尽力专邦本,留意欲国肥”、“麦秋犹可望,黎命其庶几”则分别从救灾物资的发放、税收问题的处理、国家的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了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和关怀。这四句话分别对应着诗中的前四句内容,体现了诗人对政府工作的观察和评价。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灾民们生活的困境和对政府的期待,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政府的责任意识。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