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端不染轻尘,野趣天然景物新。
春水风帆一目尽,孰知逝者太华津。
【解析】
题画
(1)杖藜端不染轻尘,野趣天然景物新。“杖藜”是古代隐士的装束,意即手拄拐杖,形容隐居生活。“端不染轻尘”,意为手杖之端不沾半点尘埃,形象地描绘了隐者闲散自得的生活情态。“野趣天然”点明了画面的主题,表达了诗人欣赏大自然的情趣。“景物新”表明诗人对自然的新鲜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2)春水风帆一目尽,孰知逝者太华津。“春水”与“太华津”都是指代长江三峡。“春水”指的是春天时,长江江面上波平如镜的景象。“太华津”指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口。“风帆”指顺江而下的船只。“一目尽”意为一眼可以望见,形容视野开阔,景色一览无余。“孰知逝者”意思是说谁知道这逝去的江水呢!作者在这里运用反问句式,既表现了他对长江水流的赞叹,也暗含着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思想感情。
【答案】
题画
(1)杖藜端不染轻尘,野趣天然景物新。(译文:手杖之端不沾半点尘埃,野外情趣自然新奇。)
(2)春水风帆一目尽,孰知逝者太华津。(译文:春天的江水和顺风扬起的船帆,一目尽收眼底,谁又能知道这流逝的江水?)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杭州后,作者在杭州西湖游览时所作。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新鲜感受以及对人生易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