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像俨然参涅槃,皆因大梦住山间。
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图并戒坛。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每句内容以及其对应的关键词。
- “朕偶至潭柘览老和尚照福画像因而有感故作诗赐之”
- 这句话表达了皇帝偶然访问潭柘寺并看到了老和尚照福画像,由此产生了感慨,进而创作了一首诗以表达这种情感。关键词是“朕”(皇帝)、“潭柘”(地名)、“览”(观看)、“老和尚照福画”(指佛像或画作)、“有感”(产生感触)和“作诗赐之”(创作诗歌并赐给他)。
- “法像俨然参涅槃,皆因大梦住山间”
- 这两句描述了老和尚的佛像庄严、仿佛在参悟涅槃境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山间的大梦中。关键词包括“法像”(佛像)、“俨然”(庄严的样子)、“参涅槃”(参悟涅槃,佛教中的最高境界)、“大梦”(巨大的梦境),以及“住山间”(在山间居住或修行)。
- “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图并戒坛”
- 最后一句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哲理,即如果不是为了看到真相(明镜),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启示(笑指真图)。同时,这也暗示了老和尚通过禅修达到了某种高度的智慧(戒坛)。关键词是“明镜当台语”(比喻说理清晰如镜)、“真图”(真正理解的图像)、“戒坛”(佛教中的修行场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皇帝与老和尚之间的一次互动,展现了一种禅宗思想的魅力。诗句中的“法像俨然参涅槃”,“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图并戒坛”等词汇,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老和尚形象的刻画和对其禅修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