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酌中泠水,曾传第一泉。
如能作霖雨,沾洒遍山川。

【赏析】

此诗为作者应诏而作,以咏中泠水。据《南史·循吏传》载:“晋安太守刘助,字孝庆,吴兴武康人。少好学,明解典故。……尝至中泠泉,因酌水咏曰:‘甘雨降时天下润,我今得饮中泠水。’”这首诗就是仿效刘助的作法。

首句“缓酌中泠水”,是说慢慢品尝中泠泉水的味道。中泠水即中泠泉,在今浙江德清县。中泠泉有二:一在德清县城东,名东中泠水;一在县西南,名西中泠水。诗人取其东者,故题作《试中泠泉》。

次句“曾传第一泉”,承上“缓酌”而来,言此水之甘,已传遍天下。“第一泉”当指西中泠水,因为古人常以此水为天下第一泉,所以诗人特指之。

第三句“如能作霖雨,沾洒遍山川”,则承前两句而来,言如果此水能像天降雨一样普降大地,滋润山川,使之生机勃勃,那将是莫大的功绩。“霖雨”指春雨、甘雨,这里喻指好雨。“沾洒”亦喻指润泽或滋养。“遍山川”意即遍布大江南北。

全诗四句,三对仗、一不对仗,对仗极为工巧。“缓酌”“如能”对仗,“尝传”“遍山川”对仗,“甘雨”“霖雨”对仗。“尝传”与“如能”、“缓酌”与“沾洒”,都是动宾结构,但词性不同:前者动词(谓语),后者名词(宾语)。“甘雨”与“霖雨”虽均为名词,但二者词义各异:前者多用于比喻,后者实指。“沾洒”与“遍山川”也都是动宾结构,其中“沾洒”是动词,“遍山川”是名词,且是偏正短语。

“缓酌”与“如能”都是谓语(动词),“尝传”与“遍山川”都是宾语(名词),而且“尝传”一词中的“尝”是副词,“遍山川”一词中的“遍”是形容词。另外,“如能”与“缓酌”,“遍山川”与“沾洒”在语义上构成转折关系,而“缓酌”与“尝传”、“沾洒”与“遍山川”在词性上又构成反义关系。

这首诗写诗人赞美中泠水的功德,表现了诗人对中泠水的热爱之情和为民造福的崇高愿望。诗的语言平易浅显,风格清新朴实,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