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振衣巀嵲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
【注释】
岩岩:高峻的样子。岱岳:泰山别称。无极:极高,无边无际。
攀陟:攀登。最上头:指天台山绝顶。
转:通“旋”,回旋。青霭合:云雾缭绕。
巀嵲:高耸的样子。振衣:抖开衣服。巀嵲凌千仞(lián jìn):形容山峰高大,直插云霄。
骋目:纵目远眺。苍茫:迷茫、广阔。辨九州:指分辨各地的州郡。
崇实政:提倡实际政治。
金泥玉检:指皇帝所赐封的诏书和玉简。金泥,用黄蜡调成金色的泥;玉简,用玉石制成的简牍。不须留:不必收藏保存。
【译文】
高耸入云的泰山巍峨无际,我攀登到它的绝顶。
山路环绕着天门,云雾缭绕,仿佛合拢了一样;峰峦在夕阳的照耀下,白云飘浮。
抖擞衣衫,挺拔地登上高山,极目远望,天地辽阔,可以辨别四方。
我想与君王亲近,实行德政,不需皇帝赏赐诏书和玉简,也用不着珍藏保留。
【赏析】
《登岱》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当时李贺任奉礼郎,因试判不合要求,被免职,于是游历齐楚燕赵等地方,最后来到山东泰安。这首诗即是作者游历途中所作。全诗以“登”字统摄全篇,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中写景壮阔雄浑而又精细逼真。
开头两句“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描写的是泰山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岱岳之巅,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作者以“岩岩”二字修饰岱岳,赋予它一种雄健有力的气势和崇高神圣的品格,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而“攀陟”二字又表明了诗人登山的艰难险阻,更增添了诗篇的感染力。
接下来三句“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描写的则是泰山主峰南面的日观峰一带景色,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这几句描绘了泰山主峰南面的路旁云雾缥缈的景象。日观峰为泰山的主峰之一,海拔为二千六百米左右。站在山顶四望,只见群山环拱如城,云海弥漫,时聚时散,变幻莫测,真有天门洞开的意境。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云雾的迷蒙浩渺,令人心旷神怡。
后两句“振衣巀嵲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则进一步写诗人登临泰山后的所见所感。“振衣”即抖开衣服,表示抖擞精神;“巀嵲”意为高耸入云;“千仞”即一千尺,形容山峰的高峻;“苍茫”指广阔无垠;“九州”指中国大地。这些词都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豪迈奔放的胸襟与气概。
最后两句“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君王接近、实行德治的理想抱负。“欲与臣邻”是说想要像大臣一样侍立在君王身边;“崇实政”即推崇实行实在的政务;“金泥玉检”是指皇帝所赐给大臣们的诏书和玉简。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希望辅佐圣明君主,推行德政的理想追求。但同时,这又是李贺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思想主题——渴望得到皇帝的宠幸、重用,从而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凝炼。在艺术表现上,前四句写景状物、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层层推进;后四句议论抒情、表达志向、抒发理想,层层转折。这样既形成了完整的故事线索,又使得整首诗既有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节奏美,又具有结构谨严、层次井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