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风高水潦收,旋催羽队肃貔貅。
九天鼓吹鸣金镯,万乘旌旄拥翠虬。
马足过时残雪尽,銮声回处朔云浮。
宣威端在承平日,自昔经邦有大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了解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别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标题“大阅”,点出此诗是咏赞皇帝大阅的盛事,是一首咏史之作。《隋书·礼仪志三》记载:每年二月,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到南郊举行“大傩”之礼,以示镇抚。唐时,皇帝在冬至日祭天,夏至日祭地,立春后一日祭日,季冬后三日祭月,称为大傩祭仪。
(2)
首联:“南苑风高水潦收。”南苑为隋朝皇宫所在,此处指皇帝的行宫。高风急雨,水潦尽收。南苑的风高,天气晴好,水潦尽收,可见大阅前天气晴朗,气候适宜。
(3)
颔联:“旋催羽队肃貔貅。”羽队是皇帝仪仗队的别称,貔貅,古代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这里借指勇猛的武士。“催”字用得好,既写出了皇帝命令武士们迅速出动的紧迫性,又表现出皇帝对阅兵仪式的重视。
(4)
颈联:“马足过时残雪尽,銮声回处朔云浮。”马足过处,残雪被踏平;銮声回处,朔风卷起云。诗人把马足和銮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皇帝驾临时的场面。
(5)
尾联:“宣威端在承平日,自昔经邦有大猷。”皇帝的威势,正是建立在太平无事的基础上的。历史上有许多贤明的君主,他们治理国家,都有重大的贡献。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贤君治国有方的敬仰之情。
【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隋文帝大阅的场景。
(1)
首联写天气晴朗,风和雨止,有利于举行大阅仪式。一个“收”字,将大阅前的天气写得淋漓尽致。
(2)
颔联描写皇帝催促武士们迅速出动的场面。一个“催”字突出了皇帝对这次大阅的重视。
(3)
颈联描写皇帝到达后的场面。一个“尽”字,写出了马足过处,残雪被踏平的景象;一个“浮”字,写出了銮声回处,朔风卷起云雾的景象。
(4)
尾联写皇帝威势的基础是在太平无灾之时奠定的。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贤君治国有方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