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士行久镇上游,忍令沿江百姓,罢市而哭;
韩魏公入定大计,弥痛在天两宫,知人之明。

【注释】

陶士行、韩魏公:皆指张之洞。

上游:指湖北。

弥痛在天两宫:犹言“哀痛在天”,即“哀悼在天”。

【译文】

张之洞久镇湖北,不忍心让沿江的百姓罢市而哭;

韩魏公入定大计后,深感悲痛在天,知道人主的英明。

【赏析】

这首诗是为挽张之洞而作。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科学家,曾历任湖南巡抚、兵部右侍郎、湖广总督等职。诗中“陶士行”指张之洞,“韩魏公”指韩琦,他是北宋时期的名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谪,后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理边地有方,被后人誉为“能臣”“名相”。诗中说“忍令沿江百姓,罢市而哭”,“陶士行”指张之洞,这里用一个“忍”字表明他不忍让百姓罢市,但又不能不罢市;“韩魏公入定大计”,则指韩琦。诗中说“弥痛在天两宫”,“弥”通“弥”,意为加倍,“在天两宫”是指仁宗皇帝和皇后。这里指张之洞不能不哀悼仁宗皇帝(仁宗名赵祯),更不能不悼念其母后(孝献章太后)。张之洞与仁宗同朝为官,两人关系密切,因此,张之洞对仁宗皇帝十分尊敬。仁宗皇帝去世后,张之洞更是悲愤不已,写下此诗来表达自己的哀情。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有功,又平定了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使清朝得以维持统治。然而,由于他的洋务事业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导致他的失败。张之洞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