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引游子,窈窕乘险绝。
路歧情屡眩,径错兴逾发。
修竹翳层阴,危松缀残雪。
众鸟寂无声,骚屑林响彻。
石气入昏冥,川光互漂撇。
岸转失来踪,溪明得前陌。
白日下江皋,余霞荡晴碧。
夕岚落千寻,空色递相激。
握手寻旧蹊,一一想所历。
忽看江上月,遥遥挂萝壁。

【注释】

游蒜山 其二:在浙江省绍兴市。

窈窕:幽深貌。

情屡眩:情感屡次迷乱。

径错兴逾发:岔道很多,兴致愈加高涨。

修竹翳层阴:长竹遮满了层层阴暗的地方。

危松缀残雪:高松覆盖了残存的雪花。

骚屑林响彻:风吹树叶发出声响。

石气:指岩石上凝结的水汽。

漂撇:飘落。

空色:天空的颜色。

递相激:互相映衬。

遥:遥远。

千寻:极言其高。

萝壁:蔓萝之壁,即悬萝之壁,指山崖。

【赏析】

《游蒜山》二首是作者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春作的一组诗,共四首。此为第二首。诗从“窈窕乘险绝”写起。“窈窕”,形容山路曲折幽深;“乘”,“沿”;“险绝”,则突出山势的陡峻、险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沿着山间的小道,可以攀登到险峰绝顶。以下八句写山中景物。

“路歧情屡眩”,意思是说由于山路曲折,因而产生了一种迷惘和迷乱的情感。“屡”,多次;“眩”迷乱的意思。“径错兴逾发”,意思是说岔道很多,因而兴致愈加高涨。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山中景色。“径错”,即“径复错”。

“修竹翳层阴”,写的是竹林中的一片幽静景象。“翳”,遮蔽。“重阴”,即重重荫蔽。“危松缀残雪”,写的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树,枝干高耸,挂满了积雪。

“众鸟寂无声,骚屑林响彻”,是说鸟儿寂静无动,只有林间传来阵阵骚屑之声。这是对山林中寂静气氛的一种形象的描绘。

“石气入昏冥,川光互漂撇”,“石气”是水汽凝结后,附着在山岩上形成的一种雾气;“川光互漂撇”,即流水与山光相互映照,闪烁不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中的雾气弥漫,使整个山谷沉浸在昏暗之中;而流水又与山光交相辉映,闪烁着晶莹的光点。

“岸转失来踪,溪明得前陌”,意思是说,由于山路的曲折,因此难以辨认来时的方向;但溪水却清晰地映出了前面的道路。这两句是说山中景色虽美,但仍有迷乱之处。

“白日下江皋,余霞荡晴碧”,是说白日将尽,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江面,天边一片晴碧。这两句是对傍晚时分江边的景色进行描绘。

“夕岚落千寻,空色递相激”,意思是说傍晚的山岚笼罩着千仞高的山峰,空阔的天地间各种色彩交相辉映。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山岚笼罩着千仞高的山峰,空阔的天地之间,各种颜色互相映衬,显得十分绚丽多姿。

“握手寻旧蹊”,写的是作者回到故乡,故地重游时的情景。“握”,抓住;“寻”,寻找。这两句是说,作者重新找到了当年走过的那片旧地,于是便紧握双手,去寻找那些往日的景象。

“一一想所历”,意思是说作者在回忆过去的种种经历,一一地想着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

“忽看江上月,遥遥挂萝壁。”意思是说忽然看到江上的月亮高挂在山崖之上,远远望去就像挂在攀附于峭壁上的蔓萝之壁上一样。这两句是说在山中仰望天空,发现一轮明月高挂在江面上,仿佛挂在攀附于峭壁上的蔓萝之壁上一样。

此篇描写山中景色,以山光为纲,以游子为中心,写出山光与游子之间的密切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却能生动传神地把山中景色表现得细腻逼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