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自昔占繁华,看过平山莫漫夸。
廿四桥边春草合,十三楼外夕阳斜。
岭梅有恨闻山鹧,堤柳无情噪晚鸦。
若遣杜郎从到此,可堪水调问谁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诗题为《广陵怀古》。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维扬自昔占繁华,看过平山莫漫夸。
维扬(今扬州)自古以来就有繁华的景象,人们看过无数的山峦和平原,但请不要随便炫耀这些成就。这里的“维扬”指扬州,是古代繁华之地。

廿四桥边春草合,十三楼外夕阳斜。
在扬州的二十四桥旁,春天的草地上已经长满了青草;而在扬州城的十三楼之外,夕阳正在缓缓西落。这里的“廿四桥”和“十三楼”都是扬州著名的景点,分别指的是二十四桥和十三楼。

岭梅有恨闻山鹧,堤柳无情噪晚鸦。
山上的梅花因为遗憾而发出哀鸣,而堤边的柳树却无情地迎接着傍晚的乌鸦。这里的“岭梅”和“堤柳”都是描写自然景象,分别代表了梅花和柳树。

若遣杜郎从到此,可堪水调问谁家。
假如让杜牧来到这里,他可能会感到不堪重负。这里的“杜郎”指的是杜牧,而“水调”则是一种音乐形式。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扬州繁华景象的感慨。首句“维扬自昔占繁华,看过平山莫漫夸。”表达了诗人对扬州自古以来繁荣昌盛的历史记忆,以及提醒后人不要轻率地夸耀自己的成就。接着,诗人通过“廿四桥边春草合,十三楼外夕阳斜”两句,展现了扬州的自然风光和城市轮廓,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然而,诗人并没有满足于单纯的赞美,而是进一步以“岭梅有恨闻山鹧,堤柳无情噪晚鸦”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这里,梅花因遗憾而哀鸣,柳树却无情地迎接乌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若遣杜郎从到此,可堪水调问谁家”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情感寄托。如果诗人杜牧能够在这里生活并创作,他会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繁华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整首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繁华景象的独特感悟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