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定远笔,乘博望槎,七万里持节归来,依然皓首穷经客;
读史迁书,讲濂溪学,十余载闭门高卧,不改精忠报国心。

诗句解释

1 投定远笔:指代郭嵩焘。定远是汉代地名,这里比喻郭的志向和行动如同古代的英雄。”笔”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书写、记录或创作的行为。

  1. 乘博望槎:博望是一个传说中能乘木槎(一种类似船但较小且用木材制成的交通工具)穿越天河的仙人。这里用来比喻郭嵩焘的冒险和远大的理想。

  2. 七万里持节归来:持节意味着持有某种代表身份或权力的凭证,如节杖。这里表示郭嵩焘历经长途跋涉或困难后,成功完成任务后返回家乡。

  3. 依然皓首穷经客:形容郭嵩焘虽然年纪已高,但仍然勤奋学习,研究学问。”皓首”意指满头白发,”穷经”意为深入研究经文,”客”则表示学者或读书人。

  4. 读史迁书:史迁是指司马迁,著名的历史学家,这里指郭嵩焘阅读他的作品或传记。史迁书通常是指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5. 讲濂溪学:濂溪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号,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里指郭嵩焘在学术或思想上受到濂溪的影响。

  6. 十余载闭门高卧:闭门高卧通常指一个人长时间隐居不出,专心致志于学问或研究。这里的”十余载”表明郭嵩焘在这一段时间里专注于学习和研究。

  7. 不改精忠报国心:精忠指的是对国家忠诚,不渝的心意。这里的”不变”强调了郭嵩焘忠诚的心性从未改变,即使面临困难也始终坚守。

    译文

    郭嵩焘手持定远笔,乘着博望槎穿越七万里,带着使命归来,依旧保持那一头白发的老学者的形象;
    他阅读史迁的书,讲述濂溪的学说,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闭门研究,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郭嵩焘的行动与思想,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高尚品德。诗中的“投定远笔”象征着郭嵩焘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无论环境如何艰难险阻,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道路。而“读史迁书,讲濂溪学”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尊重,即使在长期隐居的环境中,他也未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此外,“十余载闭门高卧,不改精忠报国心”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责任的忠诚,即便身处逆境,也始终不改初衷。整首诗不仅赞美了郭嵩焘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也传达了一种对于坚持理想、追求知识和忠于职守的人生态度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