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阮并通才,数后来同谥诸公,今日独光青史笔;
王刘皆儒者,有大贤曾官司寇,清风长继白云亭。
【注释】
纪阮:指张百熙,字铁森,号铁仙,河南祥符县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学部右侍郎等职。通才:有通达的才能和知识的人。数后来同谥诸公:指在历史上与张百熙同谥(即死后被追赠的谥号相同)的同僚。青史笔:指写历史的著作。王刘:指张百熙的好友王懿荣和刘松龄(字荫甫)。儒者: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寇:指寇恂,字子翼,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清风:指清正廉明的官风。
【赏析】
此诗为挽联,对张百熙及王懿荣、刘荫甫三位先贤进行颂扬。
首句“纪阮并通才,数后来同谥诸公”,称赞张百熙是一代名臣。张百熙曾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礼部主事,后历任户部郎中、兵部郎中、给事中、御史台监察御史、光禄寺少卿等职。他学识渊博,通达时务,是清朝晚期著名的维新派人物,著有《校邠庐抗议》《国权》等书。“同谥”二字表明了他在同辈中受到的赞誉,如清代大臣王懿荣、刘荫甫等人都以张百熙为榜样,他们都是清政府中的重臣,且都曾因廉洁奉公、为民请命而获赐“青史传名”的谥号。
次句“王刘皆儒者,有大贤曾官司寇”,称赞张百熙的两位好朋友王懿荣和刘荫甫。王懿荣是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曾任山西巡抚,他一生清廉自守,不贪污受贿,深受百姓爱戴;刘荫甫是清末著名学者,曾任山东学政,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大贤曾官司寇”则是指王刘二人都曾担任过地方官吏、抗击侵略者的有功之臣。
三句“清风长继白云亭”,则是指王刘二人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流传下去,他们的事迹将如同白云亭一样永驻人们心中。白云亭是位于山东济南的一座古建筑,相传是孔子弟子颜回讲学的场所,后人建亭纪念他。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王刘二人的深深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清王朝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四句“清风长继白云亭,万古一清名”。这是全诗的总结句,表达了作者对王刘二人崇高品质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他认为王刘二人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流传下去,他们的事迹将如同白云亭一样永驻人们心中,而清政府也将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而变得更加清廉清明。
整首挽联通过对张百熙、王懿荣和刘荫甫三位先贤的赞颂,表达了对清王朝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王刘二人崇高品质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同时,它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清王朝能够摆脱腐败的枷锁,迎来更加清新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