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命西行白简寒,儒臣初著惠文冠。
蚕丛惟有青磷起,伏莽当如赤子看。
按部诸侯争负弩,洗兵三峡见安澜。
兹行雨露沾殊俗,无复兴歌《蜀道难》。

【注释】

1.按:视察。蜀:指四川。白简:古代官吏出行时,用白简做路标,表示所到之地。

2.儒臣:文官。惠文:周朝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以礼遇贤人著称。冠:帽子。

3.蚕丛:古部落名。青磷起:青色的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伏莽:潜伏的野兽。

4.按部:巡察各州郡。当如:应当这样看待。赤子:婴儿。

5.安澜:安定的水流。雨露沾殊俗:恩泽滋润异邦风俗。

6.兹行:此行。殊俗:不同的风俗。

7.复兴歌《蜀道难》:再唱《蜀道难》。

【赏析】

送张伯珩同年(同榜进士)按蜀 —— 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严嵩罢相后,朝廷重振声威,科举考试也恢复得比较正常,于是有一年春天,京城及各地的举子都参加了会试。当时,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任南京礼部尚书,其弟严世基为吏部尚书,都是翰林出身。他们为了争权夺势,便拉拢一些官员和门生故旧,准备大干一番。严世蕃为了扩大势力,把许多举子都推荐给皇帝。由于他与皇帝关系密切,所以这些被推荐的人大都高中了。严世蕃又向皇帝进献了许多奏章,其中有些是他自己写的,有些则请别人代写,由他修改定稿。严世蕃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笼络人心。严嵩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心中十分不安。为了报复儿子,他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把那些推荐举子入仕的名单一一审查,凡是没有经过他同意而推荐的举子,一律不予录取。这样,严氏父子就控制了全国的科举考试。

这一年秋天,京城举行会试。应试者很多,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二千多人,但只取了一百多人,其中严氏父子推荐的人占了大半。严世蕃知道这一消息后,心里很不高兴,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想出一个题目叫考生作诗,并规定必须用“川”、“山”字,否则就算作不及格。这个题目一出,考生们议论纷纷。有人建议说:“既然要考‘川’、‘山’字,那么,我们干脆把‘蜀’字也作为题目吧。”大家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就把它作为题目,并约定以后凡提到‘蜀’字时都用“蜀王”。这样,试题就变成了“衔命西行白简寒,儒臣初著惠文王”,考生们一读之下,都觉得十分别扭。原来,这道试题的意思是:受命西行的人,在白色的路标上看到了寒气,文官刚戴上惠文王的帽子,就要去拜见君王了。可是,现在的题目却把“蜀”“王”两字混在一起写,使考生无法理解。

考生们只好把试题拿回去,重新拟一道题目再考。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想出了一个好题目“蚕丛惟有青磷起,伏莽当如赤子看”。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只有那遥远的蚕丛山上才有青磷发光,伏莽之中就像婴儿一样可爱可爱地存在着。这样一来,考官们一看,就明白了考生的意思了。于是,考官们又出了一道题让考生作答。考生们一看,又是“川”“山”两字,就更加高兴了,于是又按照刚才的方法作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受命出京去西行的人,只见一片白色路标的冷光;刚刚戴上惠文王帽子的新科状元(文臣),要去拜见君主了。但是,这时的四川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只有遥远的蚕丛山上才有青磷发光,伏莽之中就像婴儿一样可爱可爱地存在。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它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既表现出考生们对严世蕃父子的不满,同时也表现出他们的才华。严氏父子为了控制科举考试,故意出这样一个古怪的题目。考生们虽然感到为难,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写出这样的佳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然而,严氏父子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皇上的旨意和法律。不久之后,严世蕃被革职为民,严嵩也被贬谪到边远地区。严氏父子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