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别妻孥出塞门,严城哀角动黄昏。
文章自昔憎时命,痛哭终当感至尊。
汉吏多持廷尉法,中朝谁举鲍生幡?
此行渐入龙庭去,不用投诗吊屈原。

注释

  1. 生别妻孥:与妻子儿女告别,意味着要远行。
  2. 严城哀角:形容边塞的凄凉景象,哀角是古代边关上吹奏的悲凉之声。
  3. 文章自昔憎时命:自古以来,文章多表达对命运不公的不满。
  4. 痛哭终当感至尊:在最悲痛的时候会想到皇上,表示忠诚和悲愤。
  5. 汉吏多持廷尉法:汉朝的法律制度以廷尉为首,这里的“汉吏”是指执法官员。
  6. 中朝谁举鲍生幡:中朝指的是朝廷或朝廷官员,而鲍生幡则是古代一种用于招摇过市的标志,这里比喻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
  7. 此行渐入龙庭去:此行指李吉津此次出使匈奴,龙庭是古代匈奴的王宫所在地。
  8. 不用投诗吊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投诗吊屈原通常指代向朝廷上疏陈事,此处意指不需要像屈原一样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忠诚。

翻译

离开妻子儿女到边境送别,边塞城门响起哀伤的号角声音,黄昏时分更显凄凉。
从古至今的文章常流露出对时世不公的抱怨,我此时悲伤至极,想到君王也会为之感动。
汉朝的法律制度是以廷尉为首的,而我等汉吏也应当效仿。然而,中朝又有谁会举起鲍生幡,吸引众人的目光呢?
此行我即将前往匈奴,不再需要像屈原那样写诗来表达我的忠诚和哀怨。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离别妻子儿女并前往边塞的心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和对朝廷的不满。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屈原和自身的处境,诗人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守忠诚的决心。同时,诗人对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描述,展现了其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最后一句“此行渐入龙庭去”,表明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气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