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生去国罢登坛,长念昭王知已难。
流涕伐燕辞赵将,忍教老死在邯郸。

过昌国

乐生去国罢登坛,长念昭王知已难。

流涕伐燕辞赵将,忍教老死在邯郸。

【注释】

  1. 乐生:此处可能指诗人对过去生涯的感慨和怀念,乐生可能意味着在快乐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2. 去国:离开国家,可能暗示诗人因为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故乡或朝廷。
  3. 罢登坛:停止登高祭拜,可能指停止参与政治活动或不再追求更高的官职。
  4. 长念昭王:长期怀念昭王,昭王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诗人可能因怀念其而感到遗憾。
  5. 知已难:了解自己的困难和局限,知已可能指的是知己或理解自己之人,难则表示这种认识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
  6. 伐燕:征伐燕国,可能是指诗人参与了对外战争或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7. 辞赵将:辞去赵国将领的职位,赵将可能是赵国的重要军事官员,辞职可能因为不满当前的政治环境或个人理念。
  8. 忍教:忍受不让,意指不得不做出某种选择或决定。
  9. 老死:形容寿命有限,无法长久地活下去。
  10. 邯郸:古代城市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

【翻译】
远离故土,放弃登高祭拜,长久怀念昭王,知道自己的困难不易,不得不放弃征战,不忍心让年迈的身体继续受困于战乱之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比“乐生”与“去国”、“长念昭王”与“知已难”等词语,展示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对未来道路的无奈抉择。同时,诗中透露出的是对战争和政治动荡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思,反映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最后,诗以“不忍教老死在邯郸”结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