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接讲台基,扶杖重游涕泪垂。
学舍有人锄野菜,僧寮无主长棠梨。
雷何旧席今安在,支许同参更阿谁。
惟有志公留布帽,高皇遗笔读残碑。
【注释】
- 鸡鸣寺:在苏州西郊。
- 讲台基:指寺院的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场所。
- 扶杖重游:拄着拐杖又来到寺院。
- 学舍:指寺院里的学堂。
- 锄野菜:指在寺院里种蔬菜。
- 僧寮:指僧人住的屋子。
- 支许:指支遁、许询,都是晋代高僧,后泛指僧人。
- 阿谁:疑问词,何人。
- 志公:指志公禅师,唐代著名高僧。
- 高皇:指唐玄宗李隆基。
- 遗笔:指唐玄宗留下的手迹。
【赏析】
这首诗为诗人晚年之作。诗题“鸡鸣寺”,是苏州著名的古刹之一,诗人曾多次游寺,对寺院的兴废变迁有较深的感受。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游览时触景生情而写的。
首联“鸡鸣寺接讲台基,扶杖重游涕泪垂。”点明游历的时间与地点。鸡鸣寺,又称报恩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建国寺,因寺内有鸡鸣山而得名。此诗中说的“讲台基”当是指该寺庙的讲堂。据《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改称报恩寺。”可见,诗人是在宋代游览鸡鸣寺的,当时他拄杖重游,感慨颇深。颔联“学舍有人锄野菜,僧寮无主长棠梨。”写寺院的景物和僧人的生活。“学舍”,指僧人居住的房屋;“锄野菜”,即挖野菜,意谓僧人生活清苦;“长棠梨”,指长成的棠梨树,也即桃树枝,因为棠梨树结出的果实很像桃子。颈联“雷何旧席今安在?支许同参更阿谁?”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慨叹。“雷何”,“支许”是晋代两位高僧的名字;“旧席”,喻指他们过去住过的讲台;“同参”,指同时参禅的人。“阿谁”是疑问词,意为还有没有这样一位参禅的人呢?尾联“惟有志公留布帽,高皇遗笔读残碑。”写诗人在游览寺院时见到志公禅师,以及他所见到的一些古迹,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怀念之情。诗人在寺院中看到许多遗迹,如唐代皇帝的手书碑刻等。其中,志公是唐代著名的高僧大德,他一生行脚四方,随缘弘法,不拘泥于一地,因此,他在鸡鸣寺中留下了他的足迹,诗人看到了这位高僧的雕像,不禁想起唐代的高皇,于是写下了这首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