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
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未休。
徐邓功勋谁甲第,方黄骸骨总荒丘。
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
诗句输出:《台城》
译文:
当年繁华尽收眼底,子孙却轻易丢失了国土。
金川事去家仍存,玉树歌残恨未休。
徐、邓功勋谁人居甲第,方、黄骸骨总葬荒丘。
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
赏析:
《台城》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作品,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中开头两句“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直接点明了题旨,表达了作者对唐朝辉煌历史与当前衰败现实的感慨。接着“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未休”描绘了历史的变迁,金川战事结束而家国仍在,《玉树后庭花》虽然不再,但心中的仇恨却未完全平息。
第三句“徐邓功勋谁甲第,方黄骸骨总荒丘”进一步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剧。徐、邓两位功臣的功勋虽大,但他们已经去世,他们的墓地也变成了荒芜的丘地。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败的无奈。
最后两句“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则是通过描写秦淮月夜的景象,来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悲哀。月亮在秦淮河上静静地照耀着,曾经见证了唐朝的繁荣和灭亡。这里的“降幡”指的是唐朝最后的降将萧铣在石头城投降的行为,象征着唐朝的彻底灭亡。
《台城》这首诗通过对台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哀叹。诗人用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