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
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
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
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
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
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生卒年:?-?
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
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
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
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
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
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生卒年:?-?
诗句解释 1 南渡衣冠委草莱,危亭高处海门开: - “南渡”:指的是南宋南迁至建康(今南京)的历史事件。 - “衣冠”:指士大夫的衣冠,即文人、学者。 - “委草莱”:比喻他们被遗忘或失去地位。 - “危亭”:高耸的亭子。 - “海门”:指钱塘江边,象征开放和自由。 2. 云霞都邑雄中国,月露轩窗逼上台: - “云霞”:指天空中的云和霞光,常用来比喻壮丽的景象。 - “都邑”:城市。 -
【注释】 顶山:山名,位于今浙江临安西南。 灵隐小:灵隐寺。 景像上方遥:指灵山的远景。 书壁藤牵袂:在灵山的壁上题诗。 寻源草没镳:沿着溪流寻找源头。 每怀登览日:每想起登高远望的日子。 东海暮生潮:夕阳西下,潮水上涨,与东海连成一片。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灵岩顶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开头两句“路转青枫径,泉通古石桥”,描绘了灵岩顶山的自然环境。青枫径
追哭张伯雨外史 身似浮云半在吴,玉钩桥外是西湖。花前微雨白鹅帖,楼上好风金鸭炉。李泌只宜留北阙,刘郎不得老玄都。人情翻似东流水,洗出青天一鸟孤。 译文:我的身体像飘动的云朵一半在吴地,玉钩桥外就是美丽的西湖。花前细雨如白鹅般轻贴水面,楼上清风拂过金色的鸭形铜炉。李泌只应留在北方,刘郎不能在玄都长久。人情犹如东流之水,洗净了蓝天中孤独的飞鸟。 注释: 1. 身似浮云半在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下面是诗句和译文,以及注释: 1. 子游旧宅 - 注释:子游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弟子曾参(字子游),这里可能是指代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家族或学派。 2. 列国雄吞际,人材北学难。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当时列强割据、天下分崩离析的局面,同时也强调了北方地区的人才流失,难以找到好的学习之地。 3. 凄凉吴邑里,惆怅鲁衣冠。 - 注释:吴邑里指的可能是当时的吴县地区
【注释】 胥目:即今苏州市,古称吴门。胥目悬门,指苏州城。乌喙:乌鸦嘴。过:经过。兴亡:兴衰更替。城社:城墙上的烽火台。感慨:感慨叹息。废苑:废址,已荒废的园林。春深:春天草木茂盛。芳草满:花草茂盛。荒台:荒凉的台基,遗址。扁舟梦:乘船入眠。也胜:还不如。豪华逐逝波:华丽的装饰随波逝去。 【赏析】 此诗是一首凭吊古迹抒写怀古感今之作。全诗四联皆为咏史。首联“胥目悬门乌喙过,至今哀怨入吴歌
【注释】 春晓:春天的早晨。弱柳:细长的柳条。摇烟:形容柳条随风摇曳,如烟雾般飘渺。落絮:飘落的柳絮。轻:轻盈、柔软。绿阴:浓密的树荫。初长:刚刚长出。小池:池塘或水塘。平:平静。杜鹃:杜鹃鸟,又名子规,鸣叫声哀怨凄切,春天最常见。催春:催促春天到来。急:急切、迅速。不是东风太薄情:意思是说春风虽然温和,但并不过分,只是催花而已。薄情:冷酷无情。 【赏析】 这首诗以“春晓”为题
【注释】 《挽铁崖先生》是明代王稚登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抒发了对铁崖先生的追思,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后人的期许。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铁崖先生的追忆和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首联“玉笙声断泣龙君,撼树蚍蜉谩作群。” 描绘了铁崖先生逝世的场景:当玉笙声停止,仿佛在哭泣;而那些蚍蜉(即蚂蚁,比喻小人)则妄图撼动大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型解答时,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赏析”,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现的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等,最后总结出答案。 此诗首联点明隐居之地;颔联写王叔润随处可游,不拘一格;颈联写自己虽然在江上,但心系家乡,思念友人;尾联写自己虽身居异乡,但仰望星空,思念朋友。全诗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答案】 (1)天禄然藜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二句写送别场景,后二句写别后的想象,最后一句点题,抒发离情。全诗构思精巧,意境清幽,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答案】 (1)棹郎催踏春溪舫,阻我辞君散木亭。 舟中,船夫在催促着我们乘船离开。我只好告别张外史,来到散木亭。 (2)江水未应春去涨,乡山偏向别时青。 春天的江水还没有因为冬天的寒冷而结冻呢,故乡的山色却已经随着离别而变得苍翠欲滴了。 (3)烟波钓艇新冲雨
诸大绶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字端甫,号南明。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其家族成员中不乏文人墨客。诸大绶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十岁时便能撰写文章,并因此被比部郎中钱八山看好其将来的成就。 他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参加了乡试并一举成名,成为举人。随后,他进京参加会试,连续几年都未能成功进入下一届的进士考试,直到丙辰科会试中名列第二,并在次年的廷试中被提拔为第一
黎光曦是明代诗人。 黎光曦,字伯安,号阳明子、南塘等,是明朝浙江馀姚人。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具体活动时间大致在弘治至正德年间,即1487年至1504年之间。他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明代的多个政治和文化高峰,其诗作也深受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文思潮的影响。 黎光曦的诗歌以七绝见长,其中《龙龛蜕骨·一龛云锁气萧森》是其代表作之一。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