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若,原名戴巏,明代诗人
戴颙是明代诗人,以其孝行和琴书传家而闻名。
戴颙(公元377-441年),字仲若,出生于谯郡銍县(今安徽濉溪)。他的家族在琴书音乐方面有深厚的传统,他的父亲戴逵同样擅长琴术。戴颙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才艺,还进一步发扬光大,对琴乐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他创作了多首反映民间生活情感的音乐作品,如《清旷》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已经带有一定的文人趣味和审美倾向。
仲若,原名戴巏,明代诗人
戴颙是明代诗人,以其孝行和琴书传家而闻名。
戴颙(公元377-441年),字仲若,出生于谯郡銍县(今安徽濉溪)。他的家族在琴书音乐方面有深厚的传统,他的父亲戴逵同样擅长琴术。戴颙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才艺,还进一步发扬光大,对琴乐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他创作了多首反映民间生活情感的音乐作品,如《清旷》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已经带有一定的文人趣味和审美倾向。
诗句释义 1 得子秀兄避寇消息:这句表达了诗人得知其弟弟(秀兄)在东吴地区(即现在的江苏一带,古代称为“吴”)躲避战乱的情况。 2. 问讯东吴使:向使者打听消息。这里的“东吴使”指的可能是从东吴(即现今的江苏地区)来的人,可能是传递消息或寻求援助的角色。 3. 秋来尚避兵:秋天时节,由于战争的原因,人们还在避免战事。"尚避"表示持续的、反复的行为。 4. 一身依短剑
戴颙是明代诗人,以其孝行和琴书传家而闻名。 戴颙(公元377-441年),字仲若,出生于谯郡銍县(今安徽濉溪)。他的家族在琴书音乐方面有深厚的传统,他的父亲戴逵同样擅长琴术。戴颙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才艺,还进一步发扬光大,对琴乐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他创作了多首反映民间生活情感的音乐作品,如《清旷》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已经带有一定的文人趣味和审美倾向
钱鼒并非明代诗人,而是清代诗人。他原名起,字振武,号湘浔,是清朝六元状元、官员钱中谐的曾孙,吴越王钱镠之后的后代。 下面将详细介绍钱鼒: 1. 生平背景: - 钱鼒生于清初,原名起,后避同名之嫌改用现名“棨”。 - 他的字是振武,号湘浔,表现出其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他是清朝六元状元之一,表明他在科举考试中的卓越成就。 2. 文学贡献: -
明代诗人缪琏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属于虚构的文学形象。缪琏在历史上并不作为著名的诗人或文学家被广泛认知,因此无法直接介绍他。然而,根据历史记录,缪钺(字彦威)是一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历史学家和诗词作家。以下将详细介绍缪钺的生平及其贡献: 1. 教育背景:缪钺于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随后在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及保定私立志存中学任国文教员。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学术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