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清,原名黄润玉,明代诗人
黄润玉是明学官,字孟清,浙江鄞县(今属浙江)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仕途的变迁,最终成为湖广按察佥事。
黄润玉生于明代永乐初年,其生平经历丰富且多舛。他在五岁时母亲生病时侍奉在旁,夜不就寝;十岁时路上看见遗金,没有拾取,表现出其早熟和对道德的重视。永乐初年,黄润玉迁南方富民充实北京,年仅十三岁的他请求代替父亲前往,得到官吏的认可。然而,在十八岁时考中举人,并授建昌府儒学训导。
孟清,原名黄润玉,明代诗人
黄润玉是明学官,字孟清,浙江鄞县(今属浙江)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仕途的变迁,最终成为湖广按察佥事。
黄润玉生于明代永乐初年,其生平经历丰富且多舛。他在五岁时母亲生病时侍奉在旁,夜不就寝;十岁时路上看见遗金,没有拾取,表现出其早熟和对道德的重视。永乐初年,黄润玉迁南方富民充实北京,年仅十三岁的他请求代替父亲前往,得到官吏的认可。然而,在十八岁时考中举人,并授建昌府儒学训导。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把握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炼词炼句的技巧。 “自叹”:我自叹。白发:指年岁已高。 “酿衰容:容颜衰老。那堪:哪堪承受。气不充:形容精神萎靡。 “眼花时见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入松行》,全诗如下: > 心谒衡宫久已斋,天灵为我扫阴霾。 > 倾翻谷节三朝雨,洗净松行廿里街。 > 更喜沙堤缘白石,何妨布袜曳青鞋。 > 行行看到南峰顶,一荡胸中万古怀。 注释与赏析: 1. “心谒衡宫久已斋,天灵为我扫阴霾。” - 注释:拜访高洁的宫殿(比喻崇高的地方或理想境界),长时间地在那里修养(比喻清静无为的境界)。天灵代表天道或天意
诗句释义: 1. 书所见 - 这首诗的标题,意味着诗人通过书写来观察和表达他对周围景物的观察与感想。 2. 楚郊闲纵目 - 在楚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郊外悠闲地放眼望去。 3. 城郭见应稀 - 城市的建筑看起来稀疏且不密集。 4. 云过峰掀帽 - 云彩飘过山脉时,山顶的云雾像帽子一样被掀起。 5. 苔荒石褪衣 - 苔藓长满了石头,使得石头看起来像是褪去了外衣一样。 6. 燕穿沙岸蛰 -
诗句释义 祭酒颐庵先生寄读杜诗一章因奉和 颐庵先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好友,他读了杜甫的诗歌之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他的感想。 顾兹藜藿肠,焉识菽粟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现在的生活就像藜藿一样粗陋,我哪里知道菽粟的滋味呢?”这里用“藜藿”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况,用“菽粟”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向往。 乾坤初未交,风云本难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交流
这首诗是作者在采莲时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西湖春景图。以下是逐句释义: 1. 梭抛叶泛不辞频,界破西湖十里春。 - "梭"指划船的工具,"泛"表示划船,"不辞频"表示不怕频繁。这句的意思是划船的人用梭子划船,船在水中前进,周围是一片片的荷叶和盛开的荷花,仿佛把整个西湖都装进了眼底,展现出西湖美丽的春景。 2. 兰桨鱼浮微借力,箬篷鳖覆半遮身。 - "兰桨"是一种长桨
秋夜,万物皆静息,景色异常清澄。 暗处的露珠滴落,竹林下潺潺的流水声。 我兴致勃勃忘去病痛,诗作也充满闲适之情。 此时心境像洗过一样清爽,忧思何处而生? 注释: - 奉和颐庵先生秋兴:这是一首奉和颐庵先生(可能是某位诗人)的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天夜晚的感受和心情。 - 秋宵:秋天的夜晚。 - 群动:各种动物。 - 息:停止活动。 - 风景有馀清:景色非常清晰明亮。 - 暗露梧边堕
【译文】 山路遇雨,我行走在南国大地上,感到惭愧自己的无能,旅怀却无法暂时开解。天空被重重的青山阻隔,白雨像倾盆大雨一样纷纷而下。油纸伞被雨水浸透,泥路滑得让人害怕抬不起脚。世间的种种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我的心情仍然坚定不动摇,永不灰心。 【注释】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南行愧不才:自谦才能不足。愧:惭愧,有愧。 那得:怎么能够。暂:暂时。 青天夹路:指山峦叠嶂,遮天蔽日。 重重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然界中牛的行为和特性的观察与感悟。诗中的“牯牸”(gǔsì,指公牛和母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牛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反映了牛的生活习性和情感状态。 1. 落日散郊野,牯牸分后先。 - 落日散郊野:描述了太阳落山时,田野上空的景象。 - 牯牸分后先:这里的“分后”可能指的是动物在繁殖季节后的行为差异,牯(雄性牛)通常比牸(雌性牛)更活跃。 - 译文:夕阳西下
鄞城草堂 古鄞三面海通潮,地局西来雉堞高。 日月两湖环作岛,坎离双港抱成濠。 百花潭上浑如杜,五柳门前总似陶。 拟卜归休寄长啸,草堂先自号东皋。 注释: 1. 古鄞城三面被大海包围,地势西来地势较高。 2. 太阳和月亮形成的两处湖泊环绕在周围,如同岛屿一样。 3. 坎离两处港口紧紧环绕,形成一道水壕。 4. 百花潭上的景色浑然如杜甫的诗篇,五柳门前的景色总让人想起陶渊明。 5.
【注释】 冬夜地炉剥栗饮酒:冬天的夜晚,用地炉来剥栗子喝酒。 周围尽把纸窗糊,六角攒砖作地炉。 四周都用纸糊上,用六角形的小砖做成地炉。 拾得树锥乾似脯,埋来灰火爇如酥。 从树上捡来的树杈干得像肉脯,埋在灰堆里燃烧像油酥。 连糟顿暖茅柴酒,带壳煨开刺栗蒱。 连渣的米酒使茅草做的火炉更暖和,带着壳子将刺栗烤熟。 长夜老年浑不寐,拚教一饷醉模糊。 整夜长睡,不觉天亮,就喝个大醉吧。 【赏析】
董嗣成是明代的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万历年间。以下将详细介绍董嗣成的基本信息、文学成就、历史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具体如下: 1. 基本资料: - 董嗣成(约1560年-1595年),字伯念,乌程人(今浙江吴兴)。 - 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曾中万历八年进士,之后历任礼部员外郎等职。 2. 文学生涯: - 董嗣成擅长行、楷书及绘画,其作品风格简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
黄闰,字期馀,明代江西信丰人,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生平和诗作都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厚造诣。以下是关于黄闰的介绍: 1. 基本信息 - 籍贯与出生:黄闰,字期馀,号竹居,生于明代洪武二十九年。 - 教育与仕途:他于永乐十六年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因洁身自好被派遣出任仪陇知县,31岁卒于任。 2. 文学成就 - 诗集《竹居集》:黄闰有感于自己的政治经历,创作了《竹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