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设,原名释今镜,明代诗人
释今镜是明代的诗人。
字台设,俗姓李,生于1631年,卒于1656年,是南明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佛教僧侣。他出生于广东三水,但具体出身不详。根据历史记载,他在十七岁那年,跟随母亲出世,并求天然禅师薙发,成为其门下弟子。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厚的佛学基础。
台设,原名释今镜,明代诗人
释今镜是明代的诗人。
字台设,俗姓李,生于1631年,卒于1656年,是南明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佛教僧侣。他出生于广东三水,但具体出身不详。根据历史记载,他在十七岁那年,跟随母亲出世,并求天然禅师薙发,成为其门下弟子。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厚的佛学基础。
诗句解释 1 静夜寡俦侣:在寂静的夜晚,没有伴侣相伴。 2. 行行疏磬飘:行走间,稀疏的磬声随风飘荡。 3. 素怀江月近:内心充满对江边的月亮的思念。 4. 破衲晚风招:破旧的僧衣被晚风轻轻吹拂。 5. 随意惟残夜:随意地度过残余的夜晚。 6. 回头是断桥:回头望去,只见断桥残阳。 7. 因知天地内,万籁一无聊:在这宇宙的广阔中,万物皆显得如此寂寞和无趣。 译文 在寂静的夜里独自行走
【注释】: 1. 送止言澹归两公先入栖贤:止,指李白。安澹,李白号。栖贤,李白的居所。 2. 两公先入栖贤:两位朋友先一步进入隐居的地方。 3. 俱出烽烟外:都走出战争的烟尘之外。 4. 深山随所之:任凭在何处。 5. 溪声初洗耳:清流潺潺的声音好像洗耳一般。 6. 雪色动扬眉:形容景色美丽如画。 7. 草没安禅稳:没有草丛的山,难以修行。 8. 人稀乞食迟:因为人少而食物匮乏,所以乞食也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赠冯紫光游”是诗的标题,全篇以“赠”字为贯串线索。“怜汝独行人”,“怜”意为“怜悯”“同情”,句意为:在这漫天风雪中,只有你我二人同行。“旅食嗟何晚”,“旅食”指寄食于他乡,即客居异地、漂泊无定;“嗟”意为“哀叹、惋惜”;句意为:旅途中感叹为何这么晚了还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寒衣薄过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送见一公还栖贤: 送你的朋友回到栖贤,即返回故乡。 约君投老匡庐: 我邀请你到匡庐(庐山)来隐居,希望我们一起度过晚年。 金井埋头愿不虚: 在金井边隐居是一种愿望,但并不空洞。这里指的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松未成阴归计早: 如果你没有在松树成荫之前回去,那么我早就应该回去了。 雪犹当路客途纡:
【注释】: 霜天——指秋季的天气。 苍凉——凄凉、冷落。 杨柳尽——柳树已全部凋零,形容春去秋来,时光易逝。 杜鹃期——杜鹃鸟叫声,常与春天相联系,这里指盼望春天的到来。 频经——频繁经过,经历。 野戍——边境上的堡垒或哨所。 云水冷——云气水波寒冷,形容路途遥远、艰辛。 乱峰——山峦错杂,峰峦连绵起伏,形容山势险峻。 孤影独行持——孤独的身影独自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赏析】:
明代诗人罗锜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下面将详细介绍罗锜的生平与成就: 1. 个人背景 - 基本信息:罗锜,字景鸣,号圭峰,生于1447年,卒于1519年,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学者。 - 籍贯:罗锜出生于南城的磁圭村(今睦安乡),他的成长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文学成就与影响 - 文学活动:罗锜在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进士,之后被选为庶吉士
明苏州府昆山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 弘治十八年进士。 授修撰,再迁左谕德,拜礼部右侍郎。 世宗好长生术,内殿设斋醮,鼎臣进《步虚词》七章,称帝意。 词臣以青词结主知,自鼎臣始。 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少保,太子太傅。 曾陈东南赋役失调之弊,因而有所改正。 又建议昆山筑城,后倭乱获全,乡人德之。 卒于官,赠太保,谥文康。 有《未斋集》。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