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谷,原名方观承,清代诗人,卒于公元1768
清安徽桐城人,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
祖方登峄、父方式济均因《南山集》案株连戍黑龙江,观承间关万里,徒步省亲。
雍正十一年,由监生加中书衔,官至直隶总督。
兼理河道,治水尤著。
工诗及书。
卒谥恪敏。
有《问亭集》。
生卒年:?-1768
遐谷,原名方观承,清代诗人,卒于公元1768
清安徽桐城人,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
祖方登峄、父方式济均因《南山集》案株连戍黑龙江,观承间关万里,徒步省亲。
雍正十一年,由监生加中书衔,官至直隶总督。
兼理河道,治水尤著。
工诗及书。
卒谥恪敏。
有《问亭集》。
生卒年:?-1768
【注释】 1.贺61岁:指诗人六十一岁时得子。 2.甲子:干支纪年,六十一年为一甲子。 3.添:增添。 4.中秋:指八月十五中秋节。 5.秋:秋天,泛指季节。 6.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表示。 7.名讳(hè):避讳,古代帝王、圣人名讳不直言,而用同音字代替。这里“讳”指“避讳”。 8.乳名:婴儿的乳名,是父亲在母亲腹中的胎儿时起的名字。 9.襁褓(qiǎngbǎo)
【注释】 浙江:指浙江省。 署联:即对联,是挂在官府门上的对偶文字。 始信昔人才大:开始才相信从前的才能真伟大。 消霸气:消磨掉霸气。 民还喻水:百姓们也比喻水(水能载物) 赏析: 此联出自《浙江巡抚署联》一诗,作者王士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浙江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首句“湖上剧清吟,吏亦称仙”,描绘了湖面上的美景以及人们在此吟诵的景象。诗人用“剧清吟”来形容湖面的宁静与美丽
这首诗是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大父遣赴奉天 - 大父,即父亲的长辈。 - 遣赴,派遣前往某地。 - 奉天,地名,这里指长安(唐代的首都)。 译文:“我的父亲派我去长安。” 2. 重闱倚衰白 - 重闱,双重门户,这里指家庭。 - 倚,依靠。 - 衰白,头发花白。 译文:“家中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 3. 我行将何之 - 何之,去哪里。 译文
寄怀叶圣嘉 方观承笔下情感与自然景象交融诗句赏析 1. 诗意解读 - 关程如织信仍稀 - 况是天涯卧铁衣 - 塞障东西七千里 - 可怜雁不解横飞 2. 译文对照 - 关途纷乱如同交织的网,但书信稀少如稀薄的雾 - 我身在远方,如同躺在铁床上 - 边塞的阻隔使得天地之间仿佛有七千里之遥 - 真是可惜,孤雁无法像平常那样自由飞翔 3. 注释详解 - 关程如织:形容路途复杂,如交织的网。 - 信仍稀
【注释】 ①奉天:今辽宁沈阳,是清朝的都城。②先灵:已故的父亲或祖先。③孤榇:空棺材。④陟岵:登上高高的山冈,指思念家乡。⑤来日:不久之后。⑥封树:植树。⑦陇墓:坟墓,在今陕西陇县。陇,地名,位于今甘肃东部。⑧龙眠山:山名,即今江苏南京的钟山。⑨开塞路:指通向边疆的道路。⑩碛(cí)树:沙地中的枯树。碛,沙。 【译文】 父亲去世后,我悲痛欲绝,痛哭着告别先灵,只留下空荡荡的灵柩停在野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送人应募》。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大父遣赴奉天(大父:指父亲。)征车促行色,出门重回头。(父亲的车驾催促出发,我急忙告别。) 译文:父亲催赶着车辆,我们匆匆告别。 注释:父亲(大父):对祖父或伯叔等长辈的称呼。 2. 历历家人面,后会宁豫谋。(家人的面容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将来有机会再聚。) 译文:家人的脸庞在我眼前一一显现,期待将来有机会团聚。 注释:家
【译文】 远远地看到营房就进入黄昏,营房围绕在短轮连成一圈。 黑风喝马人呼井水,白雪盖车夜裹毡睡。 强抱梦魂来断碛,又听轣辘起荒烟。 柳条数问边门路,传道冰沙不易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遥指行庐入暮天,营依一匝短轮连”描绘了士兵们在黄昏时分遥指远方的营房,营房围绕在短轮连成一圈,展现了军营的辽阔和宁静。 次句“黑风饮马人呼井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的内容为:闻族人奉诏出旗。 忽听鸡竿下凤纶,衰门今荷主恩新。 衔羁谢作髡钳侣,聚族重为里闬人。 累困十年终见岘,网开三面正逢春。 穷荒尚有孤臣泪,欲诉无因达紫宸。 注释:闻:听见;奉诏出旗:听到朝廷下令出城;忽听鸡竿下凤纶:突然听到朝廷下令出旗;衰门今荷主恩新:我家如今得到朝廷的恩宠;衔羁谢作髡钳侣:摆脱了束缚,成为剃发为僧的人;聚族:指全家,重为里闬人:全家重新归入乡里
注释: 期近团圞思转深,痛中竭蹶岂能禁。 麻衣万里呼天泪,冻雪千山负米心。 京国书才开旧腊,闾门望苦到而今。 伤心强说春风聚,长大先须作枕衾。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家人思念之情的诗。诗人在春天将要到来的时候收到家兄来信,信中描述了他在塞外的生活状况,这让诗人感到十分心痛和担忧。诗中通过描绘家兄在塞外的艰苦生活和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关爱和忧虑。同时
清江苏宝应人,字子中,又字与中,少学于叔父王式丹。 康熙五十七年进士。 官安庆府教授。 雍正初应召特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以精邃经史称。 乞病归,杜门著述,校定《朱子年谱》,考订《朱子文集》、《语类》。 另有《白田杂著》、《读史记疑》等。 生卒年
王樛是一位清代诗人。以下是关于王樛的详细分析: 1. 生平简介: - 王樛,字子千,号盘麓、南区、南村、紫诠。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宝坻青口庄,卒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 - 王樛曾以贡生的身份授光禄寺丞,后晋升为刑部郎并出仕惠州知府与浙江温处副使等职。其一生经历了清朝初期至中叶多个重要历史阶段,是当时文人墨客中的活跃分子。 2. 诗歌创作: - 王樛自幼便能诗
王汝骧是清代的著名诗人。下面是对王汝骧的介绍: 1. 生平简介 - 字号别名:王汝骧,字云衢,一字云劬,又字耘渠,江南金坛(今属江苏)人。 - 时代背景:他生活在康熙至乾隆初年,这一时间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文学成就 - 诗词创作:王汝骧留下了多部诗集,如《墙东杂著》等,集中展示了其深厚的诗学修养和精湛的文学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