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安徽泾县人,字玉存,一字兰坡。
嘉庆七年进士。
官至右春坊右赞善。
历主钟山等书院。
尝于吴中结“问梅诗社”,与姚鼐、李兆洛共负盛名。
辑《国朝古文汇钞》,有《说文假借义證》、《文选集释》、《小万卷斋集》等。
生卒年:1769-1850
清安徽泾县人,字玉存,一字兰坡。
嘉庆七年进士。
官至右春坊右赞善。
历主钟山等书院。
尝于吴中结“问梅诗社”,与姚鼐、李兆洛共负盛名。
辑《国朝古文汇钞》,有《说文假借义證》、《文选集释》、《小万卷斋集》等。
生卒年:1769-1850
道光60万寿苏州经坛联八音节,八风和,月轮正满; 十瑞臻,十章献,日驭方中。 诗句释义: - “元符根太极”:元符是道教用语,指天地的本原,太极是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点,此处可能寓意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 “五百岁为春”:春代表生机与开始,此处可能暗示着岁月流转,吉祥如意。 - “九重桃献大罗天”:九重天是佛教中的天堂,大罗天则是极高的境界,此处可能寓意着尊贵与荣耀
【注】 元符根太极:元,宇宙的本源;符,道;根,根基;太极,宇宙的原始物质; 五百岁为春:每五十年是一年的开始,即春季,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五百岁为秋:每五十年是一年结束的季节,即秋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春秋算协福筹:春秋代表一年四季,与“协”字谐音,意为四季和谐,能带来好运; 八叶椿开无量寿:八叶树,又称八叶松、银杏等,象征长寿和吉祥; 妙果证长生:指通过修炼得到真果,从而得到永生;
【解析】 本诗首句“六位仰时成”中的“六位”是谦词,指皇上;“仰时成“指天下太平。第二句“六龙御世”,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此处指皇帝;“六凤仪廷”,指皇帝身边有六位贤臣,仪仗着凤凰来侍奉皇帝。第三四句“圣德备膺九五福”,九五之尊,为帝王之尊;“九五福”指皇帝享受的至高无上的福分。第五六句“十华征券锡”,十华,指十种吉祥物;“征券锡”指皇上赐给百姓吉祥物和恩典。第七八九句“十赍孚恩”
诗句释义: 1. 帝爽有昭明:这一句可能指的是关帝庙中供奉的关公形象,其中“昭明”通常指神性或智慧。 2. 当朝谥号增崇:这里的“谥号”是指对某人一生的评价和赞誉,而“增崇”则是表示其荣誉和尊重程度的提升。 3. 奉戴仪同文庙肃:这里的“仪同”可能是某种礼仪或仪式的称呼,而“文庙”则是指古代的学校或文化场所。 4. 神功无代谢:这里的“神功”指的是关公的神迹或功绩,而“代谢”则是指变迁或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明确是“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题干中“道光60万寿苏州经坛联”表明这是一副对联,且为清代作品。“大地欢胪殷庶,道统际重熙,六叶升恒,万国万年长拱极;清时盛谱和声,光天歌复旦,十华糺缦,寿星寿宇遍腾辉”是上联,下联与之对应。“大地欢胪殷庶,道统际重熙”的意思是:天下欢欣鼓舞,道统延续昌隆。“道统际重熙”意思是
这首诗是朱熹为木主写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对学问和道德的理解和追求。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删定赞修,直千古同功,较汉唐训诂诸儒,仰高山而倍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指朱熹)在整理和修订经典时,就像古代的圣贤一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汉代、唐代那些研究经学的学者相比,我更感到自己应该更加谦卑。 2. 德性问学,原两端并举,任陆王纷纭异说,撼大树以何能: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学习过程中
朱氏支祠联 1. 诗句解释与译文: “春有心于露,秋有心于霜” —— 春天时,露珠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新生;秋天时,霜降则预示着成熟和收获。这里用“有心”来比喻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和理解。 “遵戴记遗规,钦崇典祀” —— 遵循古代的典籍和规范,尊崇祖先的祭祀活动。“戴记”可能是指某种文献或传统记载,而“遗规”指的是前人留下的规矩或传统。 “父之贵者慈,子之贵者孝” —— 强调尊重父母的重要性
这首诗是关于朱氏支祠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1. 追古寮六世迁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氏家族有六代人在历史上迁居过。"追古"意味着追溯到古代,"寮"在这里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某种机构的名称。"六世"表示第六代,"迁居"则是指迁移或改变居住地。"中越十传"可能指的是从中间到越南,再经过十个世代的变迁。 2. 森出乔支绵绪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氏家族的子孙繁衍,如同树木一样茂盛
【注释】 梁贵胄:指梁武帝,南朝梁朝开国皇帝。唐遗忠:指唐代的忠臣。易姓前徽崇一本:改变姓氏之前,要尊崇本族。歙侨居:指歙县的侨民。泾奠宅:指泾县的居民。敦宗后嗣叙三支:要弘扬家族的传统和血统,让后代繁衍生息。 【赏析】 这首对联是写祠堂里的梁武帝、唐代忠臣、歙县侨民、泾县居民这四类人的事迹。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的祖父是梁文帝,父亲是梁昭明太子,因此他可以称自己为梁氏后人。唐代的忠臣
【解析】 这是苏轼在黄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怀。首句点题,点明“赤壁”是胜迹;第二句点化典故,以“异箴讹”比喻“订异说”,用典含蓄地表明自己主张“正统论”;第三四联写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忧虑,借景抒情。“豪情传梦鹤”,暗喻自己的壮志难酬。末联“毋将赋咏概生平”,意谓不应以诗歌作为一生的全部。 【答案】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啸月
吴登鸿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俪樵,湖南湘潭人,曾与同里徐其相等集雨湘诗社。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以年逾八十岁还能作小楷的高龄闻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位诗人: 1. 生平 - 早年经历:吴登鸿出身于湖南湘潭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并表现出对文学的热爱。 - 创作生涯: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清代,尤以晚年作品最为人称道。据记载,年届八十的他仍能挥毫泼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作。 2. 作品
吴履泰,字亨若,是明末清初的清代诗人。下面将详细探讨吴履泰的生平、成就及其文学贡献: 1. 生平背景 - 早年经历:吴履泰生于明末定安县新寨三图龙塘村(今龙河镇龙塘村),自幼才华横溢,少年时期便考取了秀才和廪生,享受政府的月俸食禄。 - 官场生活:尽管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吴履泰并未选择仕途,而是选择了在家乡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他在家中建有池塘,池塘中有仿船形建筑,还有藏书万册的书房。 -
清安徽泾县人,字玉存,一字兰坡。 嘉庆七年进士。 官至右春坊右赞善。 历主钟山等书院。 尝于吴中结“问梅诗社”,与姚鼐、李兆洛共负盛名。 辑《国朝古文汇钞》,有《说文假借义證》、《文选集释》、《小万卷斋集》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