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字实存,钱塘人。
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有能诗名。
历走闽、海、江、淮、燕、汴。
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
数年,遍参诸方,有道尊宿,皆印可之,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
别号「白云」,即以名其诗集。
牟巘翁、赵松雪、胡长孺、林石田、赵春洲辈皆为之序云。
生卒年:?-?
英字实存,钱塘人。
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有能诗名。
历走闽、海、江、淮、燕、汴。
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
数年,遍参诸方,有道尊宿,皆印可之,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
别号「白云」,即以名其诗集。
牟巘翁、赵松雪、胡长孺、林石田、赵春洲辈皆为之序云。
生卒年:?-?
诗句释义 - 西风不起凝空碧:形容秋夜,天空中没有风,只有西下的月亮映照着碧蓝的天空。 - 霜花霏霏炯秋色:霜花在空中飘散,增添了秋天的色彩和美丽。 - 层霄辗上玉一轮:夜空中的月亮像是被一层薄纱覆盖着的玉盘,静静地升起。 - 竹影参差光欲滴:竹子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参差不齐,好像要滴落下来一般。 - 洞房深寂湘簟寒:深深的洞房里寂静无声,湘竹席子因为冷而变得僵硬。 - 梦回孤枕疏漏传:夜晚
家则堂大参南归 【注释】:故国(故乡)衣冠(指官员的服饰):已变迁,意指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了。灵光(佛家的“灵光”):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此句比喻诗人的才气和才华依然存在。此际(此时此地):指现在。独依然:依然独立。 【赏析】:首句以问语领起,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句通过“灵光此际”这一形象的比喻,强调自己的才华和气质仍然保持
诗句原文: 烟笼柳影老莺啼,雨湿芹香乳燕飞。 二十四桥春又尽,江南词客正思归。 注释解析: - “烟笼柳影老莺啼”:烟雾弥漫,笼罩着柳树的影子,使得树上的老莺发出哀鸣; - “雨湿芹香乳燕飞”:雨水湿润了芹草的香气,使乳燕在其间飞翔; - “二十四桥春又尽”:春天已经过去,象征着一年的结束; - “江南词客正思归”:在江南之地的词人正在思念回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下面是对该诗逐句释义: 1. 江南三月芳菲菲,杂花生树莺乱飞:春天到了江南,万物复苏,花儿盛开。在这片美丽的景色中,树木间开着各种各样的花,鸟儿们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 2. 美人一去几斜晖,城郭空在人民非:一位美丽的女子离开了这个地方,留下的只是夕阳的余晖和空荡荡的城郭。这里的“人民”指那些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3. 山河满目草离离,留得歌声落翠微
注释: 白昼闲房一两僧,山门深掩藓花青。 白日里寺内只有一两个僧人在闲着,山门紧紧关闭,上面的野草和苔藓已经长满了。 西风不管钟鱼破,自在斜阳语塔铃。 秋风吹来不管钟鱼(即风铃)被吹响的声音,阳光斜照下钟楼的铃声叮当作响。 赏析: 此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寺庙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中僧侣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然景观。 首句“白昼闲房一两僧”,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寺庙中的景象。白昼,阳光明媚
《对山曲》 注释: - 青山作宾翁作主:青山是客人,而你(翁)是主人。 - 山翁持觞山鹤舞:你拿着酒杯,山中的鹤也翩翩起舞。 - 山翁对山倾绿醑:你对着山,倾倒着绿酒。 - 青山对翁默无语:青山静静地,没有说话。 - 山本无情翁无心:青山本身并没有情感,而你无心去欣赏它。 - 青山不饮翁自斟:青山并不需要喝酒,但你却独自斟酒。 - 酒阑对山抚掌笑:酒喝完时,对着山拍着手笑。 - 山鹤一声山月沉
绝句 正月梅花落,二月桃花红。荣枯元有数,不必怨东风。 译文: 在一月里,梅花凋零落下,而在二月,桃花绽放如火。万物的盛衰更迭,本就自有其自然规律,无需埋怨春风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哲学。诗人通过对比正月和二月的不同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生长与枯萎的自然过程。诗中的“荣枯”二字,不仅指草木的生长和凋谢,也隐喻着人生中的得与失、起与落。
我已浮屠隐,君仍冷掾游。 向人空说项,何地可依刘。 译文及注释: 我已经隐居成为佛门弟子,而您仍然在官场上忙碌。 向别人空谈功名,何处可以找到依靠之地? 风雨中的残灯如同梦境,关河落叶的秋天让人感到凄凉。 近来听闻您的诗作更加凄苦,想必是因为风雪已经覆盖了您的头顶。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释英的作品,通过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展现了一种超然出世的境界。首句“我已浮屠隐”
【注释】 山中二绝:指两首七绝诗。 窗前瀑布寒,林外夕阳薄。——窗前:指窗边;瀑布:瀑布水从高处直落而下,水声很大,好像在敲打窗户;林外:指树林的外面;薄:淡。这两句写景,写诗人站在窗前远眺所见之景。 清风何处来,扑扑松花落。——清风:指吹拂过来的风;扑扑:象声词,形容风吹过松枝发出的声音;这两句写诗人听到风吹过树木,看到树上落下了松花,便想象出那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赏析】
注释:画船缓缓归去,停下笙箫,水面的倒影和山峦的光色都显得那么寂静。一位老翁与我相遇,他的两鬓已经斑白,却仍然在谈论着过去的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湖上晚步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面上的景色,以及与老人相遇的情景。诗中的“一叟相逢双鬓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老人的外貌和神态,让人感受到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的印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敬意和同情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
沈禧,元代诗人,字廷锡,吴兴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一三五四年前后,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以下是关于沈禧的相关介绍: 1. 生平经历:沈禧的生平经历不详,生卒年及生平情况均未有确切记载。 2. 艺术成就:沈禧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词曲作品上。他的作品有《竹窗词》一卷,散曲八套,并单行名为“竹窗乐府”。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展示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观。 3. 文学影响
允端,字正淑,姓郑氏,宋丞相清之五世孙女也。 其大父通判吴郡,徙居焉。 饶于赀,有半州之目,世称花桥郑家。 允端姿禀秀慧,尤善诗歌。 归于同郡施伯仁,儒雅士也,相敬待如宾客。 至正丙申,张士诚入平江,家为兵所破,郁郁致病而卒,年仅三十,窆于城东之南冈。 宗族之士相谓曰:郑氏有容、有言、有学、有识,行孚中闺,可象可则。 贞以厉己,懿以成德。 有合谥典,宜谥曰贞懿。 所著有《肃雍集》,其自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