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临济宗禅僧。
江南江阴人,俗姓杨,号玉林。
十九岁出家于常州磬山寺。
曾为湖州报恩寺住持。
顺治间三辞清世祖之召,后应允赴京为帝说法,封为“大觉普济禅师”。
后又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世祖去世,得旨南归,晚年开法西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
然仗势欺人,至激起民变,只身北遁,改号无住,至淮安清江浦慈云寺,危坐以终。
有《大觉普济玉林国师语录》等。
生卒年:1614-1675
清临济宗禅僧。
江南江阴人,俗姓杨,号玉林。
十九岁出家于常州磬山寺。
曾为湖州报恩寺住持。
顺治间三辞清世祖之召,后应允赴京为帝说法,封为“大觉普济禅师”。
后又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世祖去世,得旨南归,晚年开法西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
然仗势欺人,至激起民变,只身北遁,改号无住,至淮安清江浦慈云寺,危坐以终。
有《大觉普济玉林国师语录》等。
生卒年:1614-1675
【注释】 1. 江行:即《江行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写诗人乘船江上行游的情景。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2. 天地本无碍:天地之间本没有障碍。 3. 乘风且浪游:乘着顺风,任凭波浪飘荡游玩。 4. 岸疑随舫动:小船好像跟随船身在晃动。 5. 星故逆云流:星星也随着云的流动而闪烁。 6. 小憩闲临水:稍作休息时,静静地站在水面上。 7. 高吟晚上楼:在傍晚时分,高歌长吟。 8. 宁知人代里
陈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 同治八年(1869)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习法语。 十二年(1873)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船政大臣沈葆桢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欧州。 十三年(1874)归,升参将,并加副将衔。 十四年(1875)起,随李凤苞使各国,为翻译,后朝廷交涉多委之。 光绪十年(1884)随刘铭传来台,先为幕僚,后为副将。 二十一年(1895)台抚唐景崧请其署台湾布政使,献改民主国之策
清代诗人陈敬,字端宁,号髻儒。 陈敬的生平与文学创作均值得深入探讨。在研究其诗文时,不仅要注意其诗作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还要关注他的创作动机、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陈哲伦是清代的诗人,字安上,号再生,嘉善人,是诸生。他的诗集是《慎微堂集》。 陈哲伦生活在清朝中晚期,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陈哲伦的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陈宗赋,字祚年,号篇竹,又号叔尧。 台北人。 二十七岁为台北府生员,后以同知衔任翰林院典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割让,西渡厦门。 曾一度回台,复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至福建,受林朝栋之托督办福建樟脑业务。 不久再度回台,于台北设置三复学堂,北台青年多从其学。 晚年受福州东瀛学校之聘,西渡福建,不幸以病卒于福建。 遗作经家人搜集,由其侄孙陈华堤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