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赋,字祚年,号篇竹,又号叔尧。
台北人。
二十七岁为台北府生员,后以同知衔任翰林院典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割让,西渡厦门。
曾一度回台,复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至福建,受林朝栋之托督办福建樟脑业务。
不久再度回台,于台北设置三复学堂,北台青年多从其学。
晚年受福州东瀛学校之聘,西渡福建,不幸以病卒于福建。
遗作经家人搜集,由其侄孙陈华堤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出版,名为《篇竹遗艺》,2006年龙文出版社据此影印出版。
《篇竹遗艺》全书依体裁分卷,分为文、诗、诗钟、联、赋、信、附录等卷。
诗作虽多试帖之作,亦不乏閒咏佳作。
兹以《篇竹遗艺》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寿星集》、《瀛洲诗集》、《东宁击钵吟前集》、《台湾诗录拾遗》、《台海诗珠》等辑录编校。
〖参考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
〗(江宝钗撰)
生卒年:1864-1928
陈宗赋
查阅内容
这首诗是作者在陈泮渔夫子的原韵下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第1、2句:秦政苛残,归与定省懒开帘。 秦朝政治严苛残酷,归家后懒得打开窗帘看看外面的世界。 注释:秦政指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苛残意味着严苛和残酷。秦朝的政治制度严苛严酷,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当时对秦朝政治的不满和批评。 第3、4句:问天克日机谁转,避地经年叹久淹。 我问上天为何能克日转动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1. 丁酉 - 指农历日期,这里可能表示诗人在丁酉年(即1897年)秋天参加科举考试。 2. 秋闱 - 古代科举考试之一,通常在秋季举行,这里特指秋天的科举考试。 3. 步林仲衡游鼓山原韵 - 表示诗人以林仲衡游览鼓山为灵感,创作了这首诗。 4. 鼓山闽峤最危巅 - 鼓山位于福建省,因其地势险峻而被称为“最危巅”。 5. 几欲登临竟不然 - 诗人本想登临鼓山之巅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闰花朝":这是诗的主题,指的是闰年中的花朝节。在中国,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闰月是为了弥补阴历与阳历之间的差距而设置的,所以闰月年的二月和闰年的二月是不同的。花朝节通常在二月初一或二举行,是一个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 2. "百花两度庆悬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这一年里,花儿们已经两次庆祝春天的到来了
祝郭春秧先生六十晋一荣庆原是汾阳驸马支,家声寿考累荣施。 生尘八载莱芜甑,继晷十年苏子锥。 群季相亲谐雁序,两帏终养报乌私。 精通殖传宗司马,巨富成名轶范蠡。 恒作枌乡贻麦者,曾为萱室窃桃儿。 垄川商会画团扇,嵩屿学堂买绣丝。 旭日颁章身上爵,义风锡匾口中碑。 乐交满座金兰簿,挺秀盈阶玉树芝。 华夏咸钦三反我,蓬瀛争颂九如诗。 庚申称兕逢还历,甲子悬弧愧失时。 四十年前才弱冠,四十岁后过期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下面是逐句释义: 一闻消息最堪怜,附骥风流醉数年。 只望探花推巨手,还思舞柳倚齐肩。 未成儒雅歌诗债,几费君家买笑钱。 倘得攀龙他日展,夺标归后续前缘。 注释: - 一闻消息最堪怜:听到这个消息最让人感到难过。 - 附骥风流:比喻追随有才能的人而沾光。 - 探花: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人,通常指状元。 - 还思舞柳倚齐肩
【注释】 离乡去井:离开故乡,来到井边。井在厦门岛,为旧时闽南地区重要的港口之一。 鹭岛侨居:指居住在厦门岛上的华侨。 九旬:指九十岁高龄的老人。 子职:儿子的职责。 家无一物贮奚囊:家中没有一点东西可装进口袋(即“囊”)。比喻家境贫寒。 首阳:指伯夷、叔齐,因他们不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饿死,后人用“伯夷、叔齐”来表示不食周粟的节操。 凭吊:凭吊古迹,寄托哀思。 伯道:指伯牙。传说伯牙弹琴
原是汾阳驸马支,家声寿考累荣施。 生尘八载莱芜甑,继晷十年苏子锥。 群季相亲谐雁序,两帏终养报乌私。 精通殖传宗司马,巨富成名轶范蠡。 恒作枌乡贻麦者,曾为萱室窃桃儿。 垄川商会画团扇,嵩屿学堂买绣丝。 旭日颁章身上爵,义风锡匾口中碑。 乐交满座金兰簿,挺秀盈阶玉树芝。 华夏咸钦三反我,蓬瀛争颂九如诗。 庚申称兕逢还历,甲子悬弧愧失时。 四十年前才弱冠,四十岁后过期颐。 天缘未假韩荆识
鼓山闽峤最危巅,几欲登临竟不然。 历尽风霜无避地,望施云雨可回天。 关心松柏坚多节,转瞬桑田已变迁。 试罢归期原未定,平安两字篆香烟
相关推荐
陈哲伦是清代的诗人,字安上,号再生,嘉善人,是诸生。他的诗集是《慎微堂集》。 陈哲伦生活在清朝中晚期,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陈哲伦的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陈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 同治八年(1869)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习法语。 十二年(1873)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船政大臣沈葆桢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欧州。 十三年(1874)归,升参将,并加副将衔。 十四年(1875)起,随李凤苞使各国,为翻译,后朝廷交涉多委之。 光绪十年(1884)随刘铭传来台,先为幕僚,后为副将。 二十一年(1895)台抚唐景崧请其署台湾布政使,献改民主国之策
陈宗赋,字祚年,号篇竹,又号叔尧。 台北人。 二十七岁为台北府生员,后以同知衔任翰林院典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割让,西渡厦门。 曾一度回台,复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至福建,受林朝栋之托督办福建樟脑业务。 不久再度回台,于台北设置三复学堂,北台青年多从其学。 晚年受福州东瀛学校之聘,西渡福建,不幸以病卒于福建。 遗作经家人搜集,由其侄孙陈华堤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