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上,原名陈哲伦,清代诗人
陈哲伦是清代的诗人,字安上,号再生,嘉善人,是诸生。他的诗集是《慎微堂集》。
陈哲伦生活在清朝中晚期,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陈哲伦的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安上,原名陈哲伦,清代诗人
陈哲伦是清代的诗人,字安上,号再生,嘉善人,是诸生。他的诗集是《慎微堂集》。
陈哲伦生活在清朝中晚期,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陈哲伦的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闻吴子登泰山绝顶遥有此赠东望岩岩古岱宗,携筇独上最高峰。 石坛晓映千崖月,日观晴飞万壑钟。 天子何须寻汉策,大夫空自号秦松。 凭栏四顾无穷兴,有客中原恨未从。 译文: 听说你正在登上泰山的顶端,我特地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祝福。在东方眺望着古老的泰山,独自踏上了最高的山峰。早晨,石坛在月光下映照着千条山崖,夕阳中,太阳观在万壑的山谷中回响着悠扬的钟声。作为天子,你并不需要去寻找汉高祖的故事
陈哲伦是清代的诗人,字安上,号再生,嘉善人,是诸生。他的诗集是《慎微堂集》。 陈哲伦生活在清朝中晚期,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陈哲伦的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陈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 同治八年(1869)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习法语。 十二年(1873)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船政大臣沈葆桢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欧州。 十三年(1874)归,升参将,并加副将衔。 十四年(1875)起,随李凤苞使各国,为翻译,后朝廷交涉多委之。 光绪十年(1884)随刘铭传来台,先为幕僚,后为副将。 二十一年(1895)台抚唐景崧请其署台湾布政使,献改民主国之策
陈宗赋,字祚年,号篇竹,又号叔尧。 台北人。 二十七岁为台北府生员,后以同知衔任翰林院典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割让,西渡厦门。 曾一度回台,复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至福建,受林朝栋之托督办福建樟脑业务。 不久再度回台,于台北设置三复学堂,北台青年多从其学。 晚年受福州东瀛学校之聘,西渡福建,不幸以病卒于福建。 遗作经家人搜集,由其侄孙陈华堤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