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
顺治九年进士。
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
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
丁母忧归。
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
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
有《中州道学编》等。
生卒年:1618-1688
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
顺治九年进士。
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
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
丁母忧归。
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
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
有《中州道学编》等。
生卒年:1618-1688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是诗人在八月十六日夜宴请宾客时所赋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第一联写“霁夕晖”,点出时间,交代了宴会的地点;第二联写“冠盖会群公”,表现了宴会的气氛;第三联“耽欢娱”三字,点出了诗人的心情;第四联“下见江水深,澄涵一天碧”,描写了宴会的景致;第五联用“潜鳞吹波澜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首先理解全诗大意,然后结合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古道于今叹《式微》,临歧执手更依依”,意思是说如今嵩阳书院已经没有了当年孔子讲学的盛况,只有那古老的道路依然存在。诗人站在岔路口上与窦敏修握手告别,依依不舍。“山灵似有留行意,一片停云久未飞”意思是说:山里的精灵似乎在挽留他,好像在说:“你走后,这山里的云就再也落不下来了。”这里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山里的精灵比作人
诗句释义 1. "曙色照行旌":指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旗帜上。这里可能指的是周亦大(周亦)离开京城时,朝阳的光辉映照着他的行装和旗帜。 2. "鸣鞭出凤城":鸣鞭是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一种仪式,挥动马鞭表示出发。凤城可能是指一个美丽或重要的城市,这里的"凤城"象征着京城,周亦大即将离开。 3. "三年风雨意":三年可能是指时间,也可能是指经历的风风雨雨
由南平至闽 茶洋六月放舟还,水竹千重咫尺间。龙抱石根翻急濑,天凭溪力割青山。人烟几处闻新哭,柳色经年忆旧攀。 注释:从南平到福建的旅途中 六月里在茶洋放船回家,只见层层叠叠的水竹林就在眼前。 龙抱着石头的根部翻滚着急流,天空依靠着溪水的力气切割着青翠的山峦。 在几处村落里听到人们悲伤的哭泣声,柳树的颜色经过一整年的记忆而变得怀旧。 赏析:此诗描绘了从南平出发前往福建的旅程,途中所见景色如画
江城霁夕晖,层阁凌百尺。 冠盖会群公,对此秋月白。 岂敢耽欢娱,良时亦足惜。 下见江水深,澄涵一天碧。 细火通渔艇,连樯聚商舶。 潜鳞吹波澜,宿鹭依沙碛。 为政无烦苛,民物各自适。 冉冉江上枫,青青岭头柏。 愿将孤月轮,皎洁比心迹
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 顺治九年进士。 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 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 丁母忧归。 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 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 有《中州道学编》等。 生卒年
秦桢,字钰仙,金匮人,同邑诸生侯家凤室。 秦桢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以写诗见长,尤其善于抒情和写景,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他的诗作涵盖了七夕、咏物、春天、婉约、秋天等多个主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见解
陈之纲是清代的一位诗人。 字旭峰,号杏本堂主人,出生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创作《大司成法梧门先生过访》等诗作著称。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文学造诣,还体现了他对于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理解与感悟
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 顺治九年进士。 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 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 丁母忧归。 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 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 有《中州道学编》等。 生卒年
袁保恒是清代诗人,字筱午,号筱坞。 袁保恒生于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他的家族背景颇为显赫,其父袁甲三为官至刑部左侍郎,其家族在清代官场中有着较高的地位。袁保恒自幼随父习武,学习孔孟之学,兼修武艺,展现出文武双全的才华。 袁保恒在文坛上虽成就有限,但其诗作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他的作品如《渡河》、《山行》、《登六盘山绝顶》等,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