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是诗人在八月十六日夜宴请宾客时所赋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第一联写“霁夕晖”,点出时间,交代了宴会的地点;第二联写“冠盖会群公”,表现了宴会的气氛;第三联“耽欢娱”三字,点出了诗人的心情;第四联“下见江水深,澄涵一天碧”,描写了宴会的景致;第五联用“潜鳞吹波澜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首先理解全诗大意,然后结合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古道于今叹《式微》,临歧执手更依依”,意思是说如今嵩阳书院已经没有了当年孔子讲学的盛况,只有那古老的道路依然存在。诗人站在岔路口上与窦敏修握手告别,依依不舍。“山灵似有留行意,一片停云久未飞”意思是说:山里的精灵似乎在挽留他,好像在说:“你走后,这山里的云就再也落不下来了。”这里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山里的精灵比作人
诗句释义 1. "曙色照行旌":指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旗帜上。这里可能指的是周亦大(周亦)离开京城时,朝阳的光辉映照着他的行装和旗帜。 2. "鸣鞭出凤城":鸣鞭是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一种仪式,挥动马鞭表示出发。凤城可能是指一个美丽或重要的城市,这里的"凤城"象征着京城,周亦大即将离开。 3. "三年风雨意":三年可能是指时间,也可能是指经历的风风雨雨
由南平至闽 茶洋六月放舟还,水竹千重咫尺间。龙抱石根翻急濑,天凭溪力割青山。人烟几处闻新哭,柳色经年忆旧攀。 注释:从南平到福建的旅途中 六月里在茶洋放船回家,只见层层叠叠的水竹林就在眼前。 龙抱着石头的根部翻滚着急流,天空依靠着溪水的力气切割着青翠的山峦。 在几处村落里听到人们悲伤的哭泣声,柳树的颜色经过一整年的记忆而变得怀旧。 赏析:此诗描绘了从南平出发前往福建的旅程,途中所见景色如画
江城霁夕晖,层阁凌百尺。 冠盖会群公,对此秋月白。 岂敢耽欢娱,良时亦足惜。 下见江水深,澄涵一天碧。 细火通渔艇,连樯聚商舶。 潜鳞吹波澜,宿鹭依沙碛。 为政无烦苛,民物各自适。 冉冉江上枫,青青岭头柏。 愿将孤月轮,皎洁比心迹
古道于今叹《式微》,临歧执手更依依。 山灵似有留行意,一片停云久不飞。
茶洋六月放舟还,水竹千重咫尺间。 龙抱石根翻急濑,天凭溪力割青山。 人烟几处闻新哭,柳色经年忆旧攀。 争似澄江垂钓叟,一竿无语伴鸥闲
曙色照行旌,鸣鞭出凤城。 三年风雨意,两地别离情。 露白秋江远,烟消枫树晴。 奇书中秘在,须早侍承明。
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 顺治九年进士。 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 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 丁母忧归。 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 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 有《中州道学编》等。 生卒年
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 顺治九年进士。 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 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 丁母忧归。 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 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 有《中州道学编》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