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琇瑩,字芸敏,福建侯官人。
幼颖异,长于诗,光绪二年(1876)考取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江南道御史、河南按察使等职。
光绪十二年(1886)以御史身分奏请台湾学政事宜,后数度至台湾,客于板桥林本源家。
惜体弱多病,年仅三十九岁便与世长辞。
陈琇瑩以书法闻名,其中又以小楷最为人称道;此外兼善律赋与试帖诗,惜作品不多见。
〖参考唐赞衮《台阳见闻录》,收于《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页11;陈衍《近代诗钞‧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页707。
〗今陈氏作品辑录自唐赞衮《台阳见闻录》、赖子清《台湾诗醇》及《孔教报》等。
(廖振富撰)
生卒年:1851-1889
陈琇瑩
查阅内容
诗句赏析: 一、诗词原文与翻译 1. 诗词原文 二三豪俊为时出,七十老翁何所求。 2. 诗词翻译 - 二三豪俊: 指年轻有才的杰出人物。 - 为时出: 随时而出,意指这些人经常崭露头角。 - 七十老翁: 指年迈的老人。 - 何所求: 询问他们有什么追求或心愿。 3. 注释与译文解释 - 注释: “二三”指的是数量不多但才华出众的年轻人,“七十”则是指年纪较大的老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论诗寄兰生 燕瘦环肥各赏音,偶于浙派见精深。 注释与赏析: - 燕子和凤凰: 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美好、优雅的体态。这里的“燕瘦”和“环肥”比喻不同的诗人风格和特点。 - 各赏音: 指每位诗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欣赏。 - 偶于浙派见精深: “浙派”指的是宋代的诗派之一,此处表达在浙江地区(如宋代的临安)的诗人中,能见到深厚的文学造诣。 译文: 燕子的纤细与凤凰的丰腴各有其韵味
夜过伯初见三弥,案头有司马景和碑。 内夹和杜五古一首,三弥所作喜而赋。 将索损轩同年和以张之, 故人有子字三弥,七岁能为五字诗。肯共而翁逃宋派,不妨学杜得其皮。 避兵也署陶江集,临帖居然北魏碑。 致语写经老居士,他年三舍避偏师。 注释:夜晚路过伯初时见到三弥,看到他在案头有一块是司马景和的碑。在那块碑中夹着一首五古,是三弥所作,非常欣喜并作诗赠给他。想要索求损轩与他的同年好友张之,一同和这首诗
故人有子字三弥,七岁能为五字诗。 肯共而翁逃宋派,不妨学杜得其皮。 避兵也署陶江集,临帖居然北魏碑。 致语写经老居士,他年三舍避偏师
陈琇瑩,字芸敏,福建侯官人。 幼颖异,长于诗,光绪二年(1876)考取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江南道御史、河南按察使等职。 光绪十二年(1886)以御史身分奏请台湾学政事宜,后数度至台湾,客于板桥林本源家。 惜体弱多病,年仅三十九岁便与世长辞。 陈琇瑩以书法闻名,其中又以小楷最为人称道;此外兼善律赋与试帖诗,惜作品不多见。 〖参考唐赞衮《台阳见闻录》,收于《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
相关推荐
陆登选,字又宣,号缄斋,福建瓯宁人。 清康熙丁卯(1687)举人。 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长乐教谕调任台湾县儒学教谕。 四十七年(1708)任满,升任浙江分水知县。 〖参考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秩官〉。 〗(施懿琳撰) 生卒年:?-
陈玉衡是清代诗人,字汝超,祖籍福建泉州晋江。他生于清道光八年(1808年),卒于咸丰三年(1853年),享年三十六岁。陈玉衡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陈玉衡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丰亭坐月》《碧山曙色》《龙井观泉》等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碧山曙色》描绘了清晨时分的山村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陈琇瑩,字芸敏,福建侯官人。 幼颖异,长于诗,光绪二年(1876)考取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江南道御史、河南按察使等职。 光绪十二年(1886)以御史身分奏请台湾学政事宜,后数度至台湾,客于板桥林本源家。 惜体弱多病,年仅三十九岁便与世长辞。 陈琇瑩以书法闻名,其中又以小楷最为人称道;此外兼善律赋与试帖诗,惜作品不多见。 〖参考唐赞衮《台阳见闻录》,收于《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