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原名梁熙,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22,卒于公元1692
梁熙是清代诗人。
字子安,出生于凉州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前秦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与兄长梁谠合称为“二梁”,展现了其在文人中的卓越地位。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战乱到稳定的过程,这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地烙印在其诗歌中。
子安,原名梁熙,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22,卒于公元1692
梁熙是清代诗人。
字子安,出生于凉州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前秦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与兄长梁谠合称为“二梁”,展现了其在文人中的卓越地位。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战乱到稳定的过程,这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地烙印在其诗歌中。
【注释】: 阴气昏白日,冻雀噪暮枝。寒气逼人,白日都变得昏暗了。 徘徊如有待,纡徐掩户迟。鸟儿在枝头盘旋,仿佛在等待什么似的。 念昨愁不寐,悬席透夜飔。我昨天整夜辗转难眠,直到将竹席挂在屋外透透气。 隙月点霜被,病骨冷难支。月光透过薄纱窗帘映在我的床上,我不禁感到一阵寒冷。 断墙集野砾,遂若惬幽私。这断壁残垣聚集着许多碎石,让人感觉十分幽静。 烧灯拾僵蠹,竹素欣相披
【注释】 早寒:即秋夜的寒冷。 祇(zhī)林:指僧徒聚居之处。 行路难:乐府旧题,这里借指诗人仕途坎坷、不得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诗。全诗以“悲”字统摄全篇,首二句点明“悲”之由来,三、四句写“悲”之表现,五、六句抒发“悲”之原因,七、八句则直书“悲”之结果。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朴素而又不失文采。 首联“秋风吹雨尝如此”,是说秋日天气本来就有些寒冷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明确全诗内容以及情感,然后分析运用的手法及效果,最后结合标题、注释和题目要求作答。 “咸阳”是此诗的首句,点明了地点。首联写自己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到秦都咸阳的行踪。颔联承上启下,写自己来到咸阳后所见之景。颈联写自己因怀念故乡而产生感慨。尾联写自己在咸阳的所思所感。 【答案】 译文:曾经在长安青门旁渭水之滨漫步
解析与赏析: 诗句逐句解释: 1. "川原缭绕望中收,西映残阳旧戍楼。" - 关键词: 川原,缭绕,望中收,残阳,旧戍楼。 - 注释: "川原"指的是广袤的平原,“缭绕”形容山势或水波环绕的样子。这里的描述描绘了一幅辽阔且景色多变的自然景观。"望中收"意味着在远处可以看得清楚,"西映残阳"则指夕阳的余晖映照在西边的山上。"旧戍楼"暗示着古老的军事防御建筑,可能是指潼关附近的古代堡垒。 2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注释】 ①壬午:壬辰年;②出汴城: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③五年:五年前;④丁亥:丁卯年(1507年);⑤计偕:指科举应试,即乡试;⑥循内堤:沿内城的护城河;⑦望坏垣:看已倒塌的城墙;⑧斯城:此城,指汴京;⑨仍聚水:仍然积水;⑩过客:路过此地的人;⑩招魂:招来死者的灵魂;⑩惨目:使人悲痛欲绝;⑩今如见:今天好像看到一样;⑩微生昔竟存:过去我还活着;@民终煎市釜
【注释】 ①遣怀:寄兴。刘伯启:诗人的好友,字子羽。②匡床:指小床。③栗里:即栗里耕,东汉隐士。④萧瑟意:指寂寞凄凉之意。⑤商:商量、商讨。 【赏析】 雨中遣怀和刘伯启韵 没有灯笼弹时少,园闭日长。 匡床秋得适,布被雨知凉。 树许江潭赋,花因栗里香。 平生萧瑟意,身世好谁商。 “无镫弹时少,为园闭日长”,写在雨中闲居时的情致。“为”是介词,表动作目的;“园”是名词,代指庭院;“闭日”即闭锁门窗
诗句释义: 青阳催淑景,林麓一朝新。 鸟鸣东郊路,飘然今去秦。 惟昔抗遐想,岂期傍风尘。 蒲鞭违夙愿,中夜自酸辛。 将投衡泌老,翻作京国人。 潦倒时何济,展转志欲伸。 父老壶浆惠,道周拥劝频。 今年雨泽足,君不待芳春。 对此心恻恻,幽怀未易陈。 知尔难忘旧,泪眼寄渭滨。 译文: 春天的阳光催开了万物,山林间的道路也焕然一新。 鸟儿在东郊鸣叫,我如今就要离开秦国。 以前我满怀壮志
许乃普,字季鸿,一字经厓,别号滇生,是清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出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四未时,同治五年(1866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以下是关于许乃普的详细介绍: 1. 生平 - 早期经历:许乃普生于一个文人世家,其家族世代以儒学教育为主,他本人也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他在殿试中取得一甲二名的成绩,即榜眼,随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仕途。
章鋆是清代的诗人。他生于1820年,卒于1875年,字酡芝,号采南,是浙江省宁波府城西北厢人。章鋆的生平和成就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不仅是一位进士,还留下了许多诗歌作品。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章鋆的相关情况: 1. 早年求学经历 - 章鋆自幼颖异好学,显示出其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 - 在咸丰二年(1852年)的科举考试中,他考中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