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书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名人的赞赏和推崇。
傅玉书出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年尚未确定。他的祖籍位于江西金溪,祖父傅如励是一位学者,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这些背景信息显示了傅玉书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深厚传统和影响。傅玉书的诗作主要收录在《黔风鸣盛录》二十四卷、《竹庄诗文集》四十卷和《桑梓述闻》十卷等作品中。
傅玉书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名人的赞赏和推崇。
傅玉书出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年尚未确定。他的祖籍位于江西金溪,祖父傅如励是一位学者,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这些背景信息显示了傅玉书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深厚传统和影响。傅玉书的诗作主要收录在《黔风鸣盛录》二十四卷、《竹庄诗文集》四十卷和《桑梓述闻》十卷等作品中。
仲秋同人拟补韩昌黎登华岳诗即用韩衡山诗韵 臣承帝命佐相公,乘骢司马行师中。 天威遥夺魑魅魄,敌忾争效貔虎雄。 涂经华岳纵轻策,万八千丈诚难穷。 此时清霁值秋半,臣掌岌嶪生高风。 注释:我接受皇帝的命令辅佐丞相,乘坐着黑色的马行走在军队之中。 天威遥夺魑魅魄,敌忾争效貔虎雄。 涂经华岳纵轻策,万八千丈诚难穷。 注释:天的威力远远地夺走了魑魅的魂魄,大家争相表现出勇猛如貔虎一样的雄壮。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萱的《干忠肃公祠墓》。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怀来城北烟尘昏,十年武备徒纷奔。 注释:怀来城的北面,烟尘弥漫,战乱已经持续了十年。 赏析:首联开篇即点明怀来城外的混乱景象,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壮的基调。 2. 天子以国徇阉寺,旦夕势欲无中原。 注释:皇帝为了宦官集团的利益,不惜放弃国家。 赏析:颔联揭示了宦官专权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最后附有赏析: 东林寺 远公有净社,历世风未歇。 虽与吾道殊,要为彼人杰。 当年遗民徒,各能保其节。 岂不溺梵理,藉以谢尘绁。 惜哉种莲人,心杂乃见绝。 何如菊篱翁,一醉洗禅悦。 注释解析 1. 远公有净社:指慧远法师建立的净土宗团体,名为“净社”,表明其致力于净土信仰的实践和传播。 2.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对张三丰的怀念与赞颂,通过对福泉山遗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张三丰高洁品质和深远影响的敬仰。 译文: 在黔中万山之中,福泉山显得尤为奇特。当年边郡刚刚开创,高丘大壑中隐藏着蛟貔。仙人或许也在逃避世俗,跨越长江越往楚国来至荒野之地。据说他结茅夜礼斗星,星精照烂如晨曦。乾坤广阔可以任我啸傲,风雨错乱可以随意鞭笞。诏书多次下达却无法招回,守土敦请徒然而已。道成跨鹤去而不复返
白鹿洞谒朱子祠 洙泗非不作,邹峄岂好辨。 帝王集其成,杨墨害当殄。 茫茫汉唐坠,汲汲周程衍。 心源则已传,经义未尽阐。 皇哉考亭子,负荷万世鲜。 卓识出困知,定力生实践。 说书抉阃奥,删史严斧冕。 宛然起先圣,面质订讹舛。 记诵讥杂揉,词章病芜浅。 况乃异端蔽,忍使滋淟涊。 赤日悬中天,纤翳长风卷。 照彼魑魅徒,情状露愧腼。 象山固同志,过高良未免。 观其讲义利,首肯意宁惼。 所患流弊深
臣承帝命佐相公,乘骢司马行师中。 天威遥夺魑魅魄,敌忾争效貔虎雄。 涂经华岳纵轻策,万八千丈诚难穷。 此时清霁值秋半,臣掌岌嶪生高风。 意象惨淡慎语笑,真觉呼吸青旻通。 白云丹霞起足下,绣苔石室嵌晴空。 天台势拄玉宇正,莲华光抱朱曦融。 省方西极帝所驻,岳灵守护非其宫。 真泉玉盆混虚碧,瑶芝琪树纷蕤红。 采芝酌泉食且饮,芳香精白生予衷。 俯仰六合但直视,凭吊万世惭藐躬。 古称登岱小天下
黔中万山争恢奇,福泉远在山城陴。当年边郡始开创,高丘大壑藏蛟貔。 仙人想亦避世网,跨江越楚来荒陲。相传结茅夜礼斗,星精照烂如朝曦。 乾坤旷荡供啸傲,风雨舛误恣鞭笞。诏书数下不可致,守土敦请徒尔为。 道成跨鹤去不返,追慕神异谀以辞。字端行密备梗概,简阅工匠深磨治。 诹辰立石诧奇事,碑阴仿佛蟠龙螭。神仙指画胜剞劂,苔侵雨蚀无雕亏。 至今屈指三百载,濡墨脱纸犹淋漓。岣嵝《石鼓》尚莫识,瑶函宝笈诚难窥。
傅于天,字子亦,号览青,咸丰至光绪初叶人士。 清彰化东势角(今台中东势镇)人,一作朴仔口庄(今丰原市朴子里)人,又作翁仔社人。 为邑生员,二十六岁卒。 曾构草堂于东势峰下、大甲溪边,额曰「肖岩」,躬率子弟耕读于其间。 吕汝玉〈追怀诤友傅子亦〉诗云:「傅子揽青亦自奇,甲溪筑室水之湄。 性情果毅难容世,风度孤高弗入时。 眼似金刚常怒目,心如菩萨不低眉。 珊珊傲骨谁能近,悦服延陵芸阁师。
傅燮雍是清代的诗人,字鹭来,号笠亭。 傅燮雍生于清直隶灵寿,是傅燮詷的弟弟。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在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但他作为诗人的成就却是有据可查的。他创作了《笠亭诗集》,其中包含了他的作品和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许贺来(1656-1725),字燕公,号秀山,云南石屏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详细信息: 1. 生平介绍: - 许贺来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进士及官员,曾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等职。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因其政治才能而受到朝廷的重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进士后,他曾在翰林院任职多时,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 - 除了学术和政治生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