绂庭,原名潘曾绶,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10,卒于公元1883
潘曾绶是清代诗人,字绂庭,江苏吴县人。他以父亲潘世恩以及其子潘祖荫而闻名。
潘曾绶的诗作在清朝时期享有盛名。虽然他的诗歌成就不及父亲和儿子那般耀眼,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才华仍值得称道。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绂庭,原名潘曾绶,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10,卒于公元1883
潘曾绶是清代诗人,字绂庭,江苏吴县人。他以父亲潘世恩以及其子潘祖荫而闻名。
潘曾绶的诗作在清朝时期享有盛名。虽然他的诗歌成就不及父亲和儿子那般耀眼,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才华仍值得称道。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十月六日儿子祖荫试周 古人重试周,将以观所取。 译文:古人看重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考察考生的才艺来选拔人才。 注释:古人重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今日陈晬盘,珍玩列左右。 译文:今天摆上精美的盘子,珍贵玩具摆在两旁。 注释:今天是庆祝孩子满月的日子,摆上了珍贵的玩具作为礼物。 一手笔如椽,一手印如斗。 译文:一只手持笔如同椽木般粗壮,另一手拿印章如同斗一般巨大。 注释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第一句:“寄迹沧浪亦偶然。”这句表明诗人来到沧浪亭,是一种偶然的选择。“寄迹”即寄居或居住之意,这里表达了诗人与沧浪亭之间的一种暂时性关系。而“沧浪”则是指沧浪亭,一个位于苏州城南的历史名胜。 - 第二句:“苏公名与此亭传。” 这里的“苏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舜钦,他因政治失意而自号“沧浪翁”,并在苏州建造了沧浪亭
【解析】 1.桃花坞:指陶渊明的桃花源。 2.金榜才华第一人:指科举考试中第一名,即状元。 3.卜居占得武陵春:“卜居”是古代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武陵”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虚构地名,位于湘江上游,因渔人曾从水路到那里而闻名,后人以武陵代称隐逸之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句化用唐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意旨,表现了诗人在官场得意的心情。“怜君已被风流误”
神木歌 天外波涛地上起,蜀山之精老不死。 午日仙人市上眠,光气亘虹烛天紫。 错疑骏骨埋土中,化成巨胫如防风。 谁识燕京修筑日,丁搬甲运劳神功。 古来材大难为用,五百年来同一梦。 狂花不肯惊世人,故山子规啼一春。 井络星精长照树,有时四面生云雾,风雨声中忽飞去。 译文: 1. 天外的波涛在地面上升起,是蜀山的精华,永恒不变。在午日的时候,仙人在市场休息,他的光辉照耀着天空,紫色的彩虹横跨天际。
【注释】 顾丈:指顾炎武。南雅通政:顾炎武的号。手椟:书箱。后:题词之后。 【赏析】 此诗首两句赞美顾炎武的文章,“淋漓满幅墨如新”形容其文字酣畅淋漓;“冰雪文章笔有神”比喻其文字如冰雪晶莹。 后两句表达了对顾炎武的敬仰之情:“报国忧时数行泪,世间何处著斯人?”诗人以泪洗面,感叹世间再也找不到像顾炎武这样忧国忧民的人。全诗充满了敬仰之情和惋惜之意,体现了诗人对顾炎武的崇高敬意和深厚友谊
古人重试周,将以观所取。 今日陈晬盘,珍玩列左右。 一手笔如椽,一手印如斗。 高堂笑颜开,谓可昌厥后。 庭前罗众宾,门外贺羊酒。 争看石麒麟,光气满户牖。 我细号能文,落笔颇不苟。 侍父来京师,谬誉溢人口。 屈指今再试,依旧青毡守。 立身何艰难,世业惭自负。 置儿膝上嬉,持杯慰吾妇。 吾儿眉眼清,聪明渠自有。 吾儿头角高,定可卜寿考。 传家有赐书,责之三不朽
潘曾绶是清代诗人,字绂庭,江苏吴县人。他以父亲潘世恩以及其子潘祖荫而闻名。 潘曾绶的诗作在清朝时期享有盛名。虽然他的诗歌成就不及父亲和儿子那般耀眼,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才华仍值得称道。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潘祖同是清朝的诗人,字桐生,号谱琴,晚号岁可老人,出身于江苏吴县的大阜(今苏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 潘祖同生于1829年,卒于1902年,是清朝末期的藏书家和文人。他的家族背景非常强大,是苏州大阜潘氏文献世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潘世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官员,而潘曾莹则是其长子,潘承弼是其祖父。潘祖同的仕途经历也颇为丰富,他曾在咸丰六年考取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还曾担任过国史馆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