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起,原名缪彤,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27,卒于公元1697
缪彤,清代诗人,字歌起,号念斋。
缪彤出生于1627年,逝于1697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清朝的第十二位状元,而且以其在科举考试中多次成功而闻名。他的诗歌作品,特别是那些描写乡情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歌起,原名缪彤,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27,卒于公元1697
缪彤,清代诗人,字歌起,号念斋。
缪彤出生于1627年,逝于1697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清朝的第十二位状元,而且以其在科举考试中多次成功而闻名。他的诗歌作品,特别是那些描写乡情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注】 1. 假归:借居,暂住。南下:向南行。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为佛教圣地之一。 2. 排空:指云气排开天空。历历:分明、清楚的样子。五高台:五台山上的五个高山台。 3. 想像:想象。先教眼界开:先让我的视野开阔一下。 4. 客路:作者当时流寓异乡。风光:景色。随马去:随着马儿行进。 5. 探奇:探索奇妙的地方。亦自:也自然地。安禅味:安顿心念,静坐冥思以参悟佛理的味道。 6. 济胜
注释: 凉月在江水中荡漾,金山隐约出现在水面上。 我还有残留的醉意,和梦一起到扬州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乘船渡江时的情景。首句“凉月漾中流”,描绘了江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景象。第二句“金山隐隐浮”,则描绘了远处的金山山影在水中若隐若现。这两句诗通过视觉描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的画面。 第三句“尚馀残醉在”,则是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
这首诗是明朝缪彤的作品,题为《送医士方际泰归茅山》。下面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茅山被誉为最胜之地,我在那里结庐而居,紧邻着险峻的山石。 常常有白鹄作为我的伙伴,黄精让我得到养神的益处。 松林与云雾让人清凉入梦,童仆使唤着麚麇。 我曾研读《宋清传》一书,仍感觉它未完全超脱尘世。 接下来对诗的逐句进行注解: - 茅山称最胜:“茅山”是一首诗中的地名,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区
【注释】 东台望海峰:东台即江苏东台,位于江苏省东部黄海之滨。海峰,指东台的山峰。 层层峭石拥高台,就里藤萝百道开:层层峭石环绕着高高的台,就里,暗喻内中,是说在峭石之中生长着茂密的藤萝。 身在云中天水合,更于何处见蓬莱:身在云端之中,与天相接,水波荡漾,哪里还能找到蓬莱仙境?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东台的七绝。诗人登上东台,极目远眺,只见层峦叠嶂、奇松怪柏,郁郁葱葱,山势峻拔
【注释】 万族:万物。氛祲:指灾祸或祸乱。颙颙(yōu yōng):敬仰的样子。戍兵:守边的士兵。屯:驻扎。戊己:地支,属阳干。望雨:盼望下雨。庚辛:天干中的两个阴干(属金),指干旱。汤火:水灾。心徙切:心中焦虑不安。君臣剂:君臣之道,即人君和臣民的道义关系。上池水:指天上的雨水。济生民:救济百姓。 【赏析】 《送医士方际泰归茅山》是明代文学家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内容要点,语言风格,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是概括还是分析,再仔细阅读诗词,逐句解读,力求准确把握其意思和意境。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自己归隐的愿望。 【答案】 诗句释义:卖药于长安市的人,超然物外,寄身一己。折驴子偏能识路,破袜不沾染尘埃。入世性情古朴,还乡面 目纯真。自愧留滞客中
【解析】 本首诗写渡江所见,意境优美,语言平易。 “凉月漾中流,金山隐隐浮”意思是:清冷的月光映照在江面上,山影在水中时隐时现。 “和梦到扬州”意思是:仿佛还在做着美梦,梦见自己到了扬州。 【答案】 译文: 江上月色清凉,水中倒映着月亮。 隐约地看到金山寺的影子浮在水中间。 似乎还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仿佛在梦中到了扬州
缪彤,清代诗人,字歌起,号念斋。 缪彤出生于1627年,逝于1697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清朝的第十二位状元,而且以其在科举考试中多次成功而闻名。他的诗歌作品,特别是那些描写乡情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濮淙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澹轩,桐乡人。濮淙在清朝文学界享有盛誉,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趣味,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濮淙的生平资料相对简略,据现存的资料可知,濮淙生于清乾隆年间,具体生平细节不详,这可能与其低调的生活方式有关。濮淙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