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封,号复庵,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
住常州宜兴保安寺。
孝宗淳熙末卒,年五十七(《丛林盛事》下)。
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
有《复庵封禅师语》,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三。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
释可封,号复庵,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
住常州宜兴保安寺。
孝宗淳熙末卒,年五十七(《丛林盛事》下)。
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
有《复庵封禅师语》,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三。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
在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了一组偈颂《颂古三首》,其中第二首的原文如下: ``` 拈得须弥第一槌, 铜头铁额岂容伊。 盐梅舟楫并霖雨, 不是斯人更是谁。 ``` 我将为您解释这首诗的每个字词以及整首诗的含义。 1. “拈得须弥第一槌”:这句话中的“须弥”指的是佛教中的一座大山,象征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固。而“第一槌”则是指敲下的第一击,表示一种起始或者重要的开始
阿魏无真,水银无假。 老倒南泉,可知礼也。 注释:阿魏和水银在古代都是用于制药的珍贵材料,但它们的品质却有所不同,阿魏是真正的药材,而水银则是假货。这里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真伪、真假的深刻理解。"老倒南泉"是指对某种事物或者道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可知礼也"则是指这种理解和领悟是合乎道德规范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阿魏和水银的描述,引出了对于真伪、真假的思考。诗人以阿魏为真
【注释】 ①颂古:即咏史诗。咏史,以古事为题材的诗歌。 ②扫地泼水相公来:指诗人来到京城后,被宰相召请去打扫庭院并泼洒清水。 ③最好三门八字开:指宰相家的门额上写着“三门”二字,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门口有对联一副,院内又有亭台楼阁等等,非常气派。 ④祇恐玉堂便归去:意思是说,恐怕不久就要离开朝廷而归隐了。 ⑤未容莲社久追陪:莲社是唐代文人聚会的地方,杜甫曾写诗云:“莲社吾将客,芙蓉君可亲
【注释】 衲僧家:出家人。 端:完全,全然。 浑刚铁:指脊梁骨坚硬刚强。 阿呵呵:呵欠声。 新阳:新春的阳光。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和赞美。全诗语言平实而生动,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淳朴、善良、正直的品质。 首句“衲僧家”,直接点明了主题人物的身份——僧人。这里的“衲”字,不仅指僧人所穿的衣服,更有一种质朴无华的意味。第二句“端的别”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诗,通过描绘三军不动旗闪烁,龙蛇阵上看谋略的场景,展现了将军们的英勇和智慧。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将军们的智慧。通过对三军不动旗闪烁,龙蛇阵上看谋略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策略性。而令人长忆李将军,万里晴空飞一鹗则表达了诗人对将军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敬佩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战争题材诗歌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相关的句子代入原文中理解。此题是理解性的默写。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瞬”“尘劫”“事”“即”。 【答案】 天左转,地右转,过眼光阴人不荐; 春已去,夏初临,尘劫来事在而今; 今天事,明日事,历劫明明即这是; 非又非
释道真,俗姓张,出家于沙州(今甘肃敦煌)三界寺(敦煌遗书斯坦因三一四七)。 十九岁修习《佛名经》(北京图书馆柰字八八)。 后唐长兴五年(九三四)为比丘,编《三界寺藏内经论目录》(敦煌研究院三四五)。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为三界寺观音院主,重修敦煌莫高窟南大像北一所古窟。 三年,为沙州释门僧政。 后周显德三年(九五六)始授徒施戒(斯坦因三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