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 · 虚实篇

译文:

如果防备了前方,后方就难以防御;如果防备了后方,前方就难以防御;如果防备了左边,右边就无法防御;如果防备了右边,左边就无法防御。如果处处防备,那么就没有一处能够幸免于攻击。“寡”,是说防备别人;“众”,则是说让自己处于备御的位置上。
所以了解战争的地点和时间,就可以在千里之外与敌人会战。不了解战争的地点和时间,那么左方无法救援右方,右方无法救援左方,前方无法救援后方,后方无法救援前方,更何况远处的敌人距离我们还有数十里之遥,近处的敌人距离我们只有数里之遥呢?
根据我的判断,越国人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对于胜负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可以说:“胜利是可以被争取的。”敌人虽然人多,但可以使他们不进行战斗。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形势来了解胜败的可能,通过行动来了解动静的道理,通过布阵来了解生死之地,通过交战来了解力量强弱之处。所以布阵的最终目的,可以达到没有形迹的境界。没有形迹,那么深藏的秘密不能窥探,智慧的人也不能图谋。依靠假象而取胜于众人,众人却无法察觉;人们都知道我用来取胜的假象是什么,却不知道我用这种假象来制胜的原因。因此,我的战胜是不重复的,并且能应对无穷的变化。

注释:

  1. 孙子兵法:《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该书分为《计》、《形》、《势》、《虚实》、《军争》、《九变六奇》等篇章,其中《虚实》篇主要讨论战争中如何运用兵力的虚实变化来取得胜利。
  2. 兵形象水:比喻用兵如流水一样灵活变化,避实而击虚。
  3. 兵无常势:指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敌情灵活调整战术。
  4. 水无常形:指水的形态随地形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用在此处比喻战争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5. :这里指高明的军事家或者策略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像神明一般。

赏析:

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经典之一,讲述了如何在战争中运用战略和战术以取得胜利。文章从战略高度出发,强调了对敌人的充分了解和准备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备前则后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等原则,指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最后强调,真正的胜利来自于灵活运用战术、知己知彼的智慧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