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 · 军争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
《军政》中说:“由于言语不能互相听见,所以要敲打金属器具发出声音作为信号;由于视觉不能互相看见,所以要挥舞旗帜作为标志。”金鼓和旌旗,是用来统一人民视听的工具。当人民都集中注意力时,勇敢的人就不能单独前进,胆怯的人就不能单独后退,这是利用大众的方法。因此,夜间作战多使用金属器具和敲击声,白天作战多使用旗帜。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视野范围。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注释:
- 孙子兵法 · 军争篇:《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是论述军队在战争中各种行动策略的篇章。
- 《军政》:指《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军政”部分。
- 金鼓旌旗:古代军中用于传递信息、指挥行动的工具。金鼓用来发出声响以警示敌人,旌旗用来标示方向和位置。
- 高陵勿向:不要直接攻击高地上的敌军。
- 背丘勿逆:不要背对着丘陵地形进行战斗。
- 佯北勿从:假装败退时不要轻易跟随。
- 锐卒勿攻:不要让过于精锐的部队轻易进攻。
- 饵兵勿食:诱敌而设的诱饵不要吃。
- 归师勿遏:对撤退的军队不要追击。
- 围师遗阙:包围敌军时要留下缺口,让敌军有机会突围。
- 穷寇勿迫:不要逼迫处于绝境的敌人。
- 此用兵之法也:这些是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方法。
赏析:
这首诗是《孙子兵法》中关于军队作战原则和方法的精辟阐述。它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金鼓旌旗等工具统一民众的视听,通过不同的时机和战术来调动士气,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诗中提到的各种战术原则,如避免直接交锋、利用敌人的弱点、保持军队的灵活性等,都是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控制战场局势。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战斗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动攻击、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等,这些都是古代战争中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