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

敌人靠近却保持安静,是因为依仗地形的险要;敌远而挑战,是企图诱使我方前进;敌人所处之地容易进攻,利于我方行动。

众树摇动,意味着敌人即将前来;众草丛生,多树障,表明敌人有所疑惑;鸟起飞,可能是敌人在隐藏兵力;野兽惊骇,可能是敌军进行反扑或准备伏击;尘土飞扬并集中向一个地方飘散,说明敌方有大量战车开进;尘土低平并宽广分布,表明敌方步兵正在接近;分散且道路通畅的树林中传来砍伐声,说明可能有樵夫来采木;少而频繁往来的部队,是在营建营地。
言辞谦卑而不断加固防备的,是进攻的信号;言辞强硬而主动进攻的,是撤退的信号;轻装车辆首先出阵并占据有利地形的,是在布阵;无约定而要求讲和的,是在谋划;急奔而至并摆开军阵的,是约定时间;一半进入一半退出的,是在诱导对方;拄杖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汲水先饮的,是口渴的表现;看到利益却不前进的,是劳累的表现;鸟儿聚集的,是虚张声势的表现;夜间鸣叫,是恐惧的表现;军队混乱的,是将军不稳重的表现;旌旗飘扬的,是内部发生变乱的表现;将领发怒的,是疲惫的表现;战马、肉食充足的军队,军中没有悬挂空桶的,是不返回驻地的表现;絮絮叨叨、温和地说话的,是在失去人心的表现;反复奖赏,是窘迫的表现;多次惩罚,是困顿的表现;先炫耀力量然后惧怕我军的,这是不精明的表现;前来请求投降的,是想要休整;双方发生战斗冲突,长时间互不退让,又不能分开,必须谨慎观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