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解读

1. 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 译文: 兵力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不轻易进攻,仅依靠实力即可对抗敌人。如果对敌人过于轻敌,必定会被敌人所擒。

  • 注释:

  • “兵非益多也”:强调了在战争中兵力的适度与平衡的重要性,过多或过少都不是最佳选择。

  • “惟无武进”:指出真正的军事力量来自于内在的稳固和准备,即“内修”。

  • “并力”:指团结一致,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战斗。

  • “料敌”:预测敌人行动,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 “取人”:取得敌人的支持或投降。

2.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 译文: 如果对已经归顺的士兵施加惩罚,那么他们不会服从;如果不对已服从的士兵施以奖励,那么这些士兵将难以发挥作用。

  • 注释:

  • “卒未亲附”:指的是士兵尚未完全信任和依赖指挥者。

  • “罚之”:实施惩罚。

  • “不服”:不满现状或反抗。

  • “难用”:难以使用。

  • “卒已亲附”:士兵们已经完全信任并依赖指挥官。

  • “罚不行”:不实施或不执行惩罚。

3. 原文: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 译文: 因此,通过文治和武功相结合的策略,可以确保胜利。

  • 注释:

  • “令之以文”:使用文治手段来统一军队的思想和意志。

  • “齐之以武”:运用武力来整顿纪律。

  • “是谓必取”:这样的做法是确保胜利的关键。

4. 赏析:

《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的军事经典之作。该作品强调战略与战术的统一,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这段文本中可以看到,作者提醒将领们不应仅仅注重武力的使用,而应该通过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来巩固军队,提高战斗力。这种文武并用的策略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