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意思是说,行军时如果遇到高山,应依靠山谷行进,选择高地驻扎,不要攀爬山峰,以防陷入敌人包围。

  2.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意思是说,在渡河时应该保持与水的一定距离,不要在河中间强行渡河,以防被敌军截断水源。对于想要交战的敌人,不要正面迎战,以免落入敌人的圈套。

  3.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意思是说,在沙漠中行军时应该尽快离开,不要停留在沙漠中,以免成为敌人的猎物。如果两支军队在沙漠中交战,应该背靠水草,面向众树,以利用地形进行防御。

  4.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意思是说,在平原地区作战时应该占据有利地形,背对高处,面朝低处,这样可以利用地势进行防守。

  5.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意思是说,这四种战术是黄帝战胜其他四位君主的方法。

  6.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军队喜欢高处而讨厌低处,偏爱明亮而轻视阴暗,注重保养身体而住在坚固的住所,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取得胜利。

  7.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意思是说,在丘陵和堤防上作战时应该选择阳光明媚的地方,背靠着它们。这是因为阳光可以反射热量,有利于提高士气。

  8.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意思是说,如果天正在下雨,水沫会飞溅过来,如果打算过河,应该在雨停后再过。这是因为大雨会使河水上涨,增加过河的危险。

  9.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意思是说,如果遇到了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样的地形,应该立即撤离,不要靠近。我们应该远远避开敌人的进攻,而迎头痛击敌人。

  10.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意思是说,如果军队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险阻、沼泽、芦苇、山林、荆棘丛等地形,一定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埋伏的敌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