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哀公:春秋时鲁国的国君。
子(zǐ):对人的尊称。
好学:喜欢学习。
迁怒(qiānnù):将怒气发到别人的头上。
贰(èr)过:第二次犯错。
不幸:没有福分。
短命:寿命很短。
今也:现在。
则:就。
亡:丢失,这里指失去。
好学:爱好学习。
【译文】
孔子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喜爱学习,他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孔子回答哀公道:“我听说有个学生名叫颜回,很喜欢学习,他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轻易犯第二次的过错,不幸他英年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我也没有听说谁还爱好学习啊!”
赏析:
本篇是《论语》中的名篇之一,主要讲述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和称赞,以及他对其他学生的批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孔子对颜回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颜回是一个好学的学生,他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种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孔子对其他学生的批评也是十分严厉的。他认为现在的学生没有颜回那样的品质,他们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种批评反映了孔子对教育的严肃态度,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这个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育观。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心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
这篇《论语》通过对颜回的赞美和对其他学生的批评,展现了孔子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