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的出生正直,没有受到欺骗而幸免于祸。” 注释:罔:欺骗。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出生正直,没有被欺骗而能生存下来;没有被欺骗的人,则能够避免灾祸。这是对人生的一种评价和感慨。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变得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变得虚假。只有质朴和文采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君子。” 【注释】: - 质胜文则野:质,指朴实无华;文,指华美有文采;野,指粗俗不文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质朴超越了他的文采,他就会显得粗野;如果一个人的文采超过了他的质朴,他就会显得虚浮不实。 - 文胜质则史:史,指过于华丽的文辞,失去了朴实的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注释】 出:离开。户:门。何莫:何不。斯道:指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赏析】 孔子在《雍也》篇第十七章里说:“谁能不通过门而出门呢?为什么不走这条中庸之道呢?”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礼制,不要违背了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中和、平和。孔子认为,人们要遵守礼制,不要违反中庸之道。他主张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中庸的态度,即不偏左也不偏右,既不过分也不不及
【注释】 子:孔子。不有:没有。祝鱐(zōu):古代的巫医,善于谄媚奉迎。宋朝:这里指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因重礼义而知名。难乎免于今之世:意思是说,即使没有祝鱐的巧言令色,但有宋襄公那样的美名,也是难以免于当时社会的指责了。 【赏析】 这首诗是孔子评价春秋时期的政治人物宋襄公。孔子认为宋襄公虽然有仁德的美名,但却因为过于重视礼仪和信守诺言,导致无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取胜,从而被当时的社会所批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第二十章》中说:“知道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知识和兴趣的深刻理解。他主张人们不仅要了解知识,更要热爱并享受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和享受,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知之者”指的是那些仅仅知道或了解某件事情的人。他们可能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识别虚词的用法,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答题时,要抓住句子中重要的词语或句式进行翻译。 (1) “中人以上”,即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才能够谈论高深的道理。” (2) “中人以下”,即资质中等以下的人。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能够谈论高深的道理。”
诗句: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二章: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询问关于“知”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致力于民众的利益,尊敬鬼神但保持距离,这可以被认为是智慧。” 接着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总是把困难放在前面,把收获放在后面,这可以被认为是仁。” 注释: 1. 务民之义:致力于民众的利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