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令尹子文先后三次担任令尹,每次上任都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他三次卸任,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的情绪。他对原来的令尹的政策,必定要向新上任的令尹报告。你认为这样怎么样?”孔子说:“他忠诚(了)。”子张接着又问:“这已经算是仁德了吧!”孔子说:“我还没有听说过什么是仁德。”子张又问:“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德呢?”孔子回答说:“我不清楚。”

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十匹马,他把它们丢弃,然后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些马还是我大夫陈文子的马。”然后又抛弃它们。到另一个国家后又这样说:“这还是我大夫陈文子的马。”然后又抛弃它们。你认为这是怎么样的行为?”孔子答道:“这个人很清高。”子张问:“这也可以说是仁德了吗?”孔子说:“我还不明白什么是仁德。”子张说:“那怎样才可以达到仁德的境界呢?”孔子回答:“我不知道。”

注释:

  1.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注释:

  1.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先后三次担任令尹,每次都没有显示出任何喜悦或愤怒的情绪。他对前任的命令官的政策,一定会报告给新任的命令官。孔子认为他忠诚(了)。”子张接着说:“这已经算是仁德了吗?”孔子说:“我还没有听说过什么是仁德。”子张又说:“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德的境界呢?”孔子回答道:“我不清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儒家学者之间的对话,其中涉及到对“忠”、“仁”和“清”的理解和实践。通过对子张提问和孔子的回答,展示了儒家对于道德行为的不同层面的看法。

孔子对子张关于令尹子文的评价是“忠”,这表明他认为子文忠于自己的职责和原则。这种忠诚不仅限于对国家的忠诚,更包括对自己行为的忠实遵守。孔子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品质,即坚守原则、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孔子认为子张所说的“仁”还不够明确。这意味着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仁德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还包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公共利益的贡献。因此,达到仁德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和修养。

孔子对崔杼杀害齐庄公的事件表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他认为陈文子的行为是清高的。这里的“清高”可以理解为超脱世俗的纷扰和功利,保持个人的尊严和操守。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尊严,那就是达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道德行为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他强调个体应该遵循的原则、追求的目标以及应具备的品质。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修炼和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