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作。“至诚”即真诚;“至明”指天理、天道;“自诚明”是说真诚就是性,即本性;“自明诚”是说明白道理就是教,即道德教化。“诚则明矣”是说真诚就会使人聪明;“明则诚矣”是说明白道理就会使人真诚。
【赏析】
这是一首阐述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诚、善的理论诗章。全篇从“至诚”“至明”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开宗明义,指出“诚”“明”二字的含义:“至诚”是指真实、无伪的真诚; “至明”是指天理、天道。接着,诗人进一步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真诚才能达到明智;只有明智才能达到真诚。这两句诗,既阐明了真诚与明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又揭示了真诚与明智的内在联系和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不仅涉及哲学、宗教领域的问题,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仅在理论上阐释了儒家思想,而且在实践上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