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

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不果伐鲁。

景公伐斄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

公伐斄,胜之,问晏子曰:“吾欲赏于斄何如?”对曰:“臣闻之,以谋胜国者,益臣之禄;以民力胜国者,益民之利。故上有羡获,下有加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实。故用智者不偷业,用力者不伤苦,此古之善伐者也。”公曰:“善。”于是破斄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加利。是上独擅名,利下流也。

诗句: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
译文及注释:

”`
景公询问是否应该进攻鲁国,晏子回答说:“不能。鲁国崇尚道义,受到百姓的拥护,崇尚道义的人才能安定,被百姓支持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伯禽治理的齐国至今犹在,所以不能攻打鲁国。攻打一个崇尚道义的国家是不祥之举,这样的国家必定危险,而且我听说,讨伐别人要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足以安抚国家和民众,政治足以使百姓和睦,国家的平安和民众的和谐是发动战争征讨暴乱之前的必要条件。现在国君喜欢饮酒而放纵自己,德行不足以使国家安定,苛捐杂税繁重,意旨随意妄为,这样不能使百姓和谐。德行不足就会导致国家危险,政治混乱就会导致动乱。因此不要因为想攻打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而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不如先修养德行等待时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晏婴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诗中晏子对景公提出了三个理由来反对进攻鲁国,这些理由不仅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也触及了个人品德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首先,他强调了“好义”的国家能够获得民心并维持长久的稳定;其次,他提到伯禽治理的齐国作为例子,说明了德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最后,晏子指出了进攻不义之国的危险性,强调了正义和道德的必要性。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品德的双重关注。它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哲学的探讨,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